e0304 漢民族的靈魂系譜學(論述篇)

瀏覽次數: 44

用十八個故事來拼圖

  一個民族的魂魄傳奇和她的靈魂信仰必然互為表裡。我們可以說,一個民族的靈魂信仰決定了她魂魄傳奇可能的脈絡;反之,從一個民族的魂魄傳奇也可以看出她靈魂信仰可能的結構和系譜。

  要了解建構魂魄傳奇的材料和工具,我們必須將一個個故事拆解開來;但要了解漢民族靈魂信仰的結構和系譜,卻必須反其道而行,以更多的魂魄傳奇去從事「拼圖」的工作。

  前面所舉的十二個故事,再加上第一章的六個故事,就是我們要「拼」出漢民族靈魂信仰的基本樣貌必備的「圖塊」,每個故事分別代表了這個靈魂系譜裡的一個關鍵位置。而且為了便於論述,我已先將它們依其在靈魂系譜裡出現的先後順序加以排列。現在,就讓我們開始拼圖的遊戲。

靈魂與肉體的分合

  漢民族和世界其他各民族一樣,認為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種成份所組成,肉體和靈魂不只在人死時才分離,在類似死亡或生命遭受嚴重威脅時,靈魂也可能暫時脫離肉體。睡眠是最類似死亡的狀態,因此,夢是靈魂的出遊,〈月下少婦〉及第一章的〈僧人與小蛇〉代表的就是這種概念。

  而在夢中出遊的靈魂又可能有兩種型態:一是以當事者原有的形貌出遊,如〈月下少婦〉:一是化成小人或小動物出遊,如〈僧人與小蛇〉。而〈離魂倩女〉則是生命遭受嚴重心理威脅時,靈魂暫時脫離的例子。至於第一章〈屋頂上的太監),說的則是面臨死亡威脅時,靈魂出竅的情形。

  因墜馬、墜橋、重病而陷入昏迷,靈魂也可能逸離,如果靈魂能即時回到原來的肉體中,稱為「死後還魂」,〈莊生墜橋〉及第一章的〈湯公還魂〉就是這種觀念的呈現。如果逸離肉體的靈魂進入另一個肉體(通常也是失去靈魂的肉體),就變成「借屍還魂」,〈縣官的女兒〉就在描述此一情況,此時,該肉體所擁有的乃是前一個靈魂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和記憶。

  如果無法「死後還魂」或「借屍還魂」,也就是說越過了死亡的不歸點,則「魂歸何處」又有下面幾種可能:

死後魂歸何處?

  〈鑿壁窺鬼)裡的書生,為我們提出了人死後靈魂的兩種可能遭遇:一是時日一久,「魂就散了」,但在未散之前,仍能在屍體所在附近徘徊;另一種可能是去轉世,周而復始,重新開始另一次的生命循環。

  〈霍童鄉古墓〉及第一章裡的〈棺中生子〉與〈穆小瓊復仇〉,又為第一種遭遇提供了兩個後續發展:一是經過適當的喪葬儀式,屍體被安置在墳墓裡,而亡魂就在「陰宅」裡繼續存活;一是設置一個寫有死者姓名的「神位」,讓亡魂得以依附。如果能定期祭祀,亡魂就能繼續生存,否則時日一久,魂還是會消散。

  至於第二種遭遇——轉世,則同樣有兩個途徑:一是如〈轉世三日〉所述,四處飄蕩的靈魂直接進入甫出生的嬰兒體內,再世為人。一是像〈地獄裡倒懸的和尚〉及〈白蹄黃犬〉所說,亡魂先到地獄報到,根據前世的道德積分,再去投胎轉世。如果前世積善,則下輩子會有較好的身世或較高的成就;如果前世作惡,則可能被罰轉世成畜類;而某些亡魂可能就被拘禁在地獄裡不得超生,有的甚至人未死,生魂就被拘提到地獄裡受罰。

  人死後,靈魂不管是隨著時日而逐漸消散,或是去投胎轉世,或是在墳墓或幽冥地府裡過著另一種生活,所謂「陰陽分界,人鬼殊途」,他們跟陽世的生人原是不互相打擾的,但卻有某些原因會使他們重返人間,或滯留於人世不去。而這些重返或滯留的亡魂,就是所謂的「鬼」。

心理學鬼、人類學鬼與殭屍

  其中一類的鬼,我們可以稱為「人類學上的鬼」,因為其滯留或重返人間的原因包括:無法入土為安、喪葬的儀式不完備、死後無法得到親人的祭祀等,這些都屬於人類學的範疇。〈買棺材的老翁〉裡的鬼老翁,是因為他和家人無法入土為安才現身;而〈霍童鄉古墓〉裡的一對老夫婦,則是因為兒子要賣掉他們的「陰宅」,他們無法安身才現身的;這些都是「人類學上的鬼」。

  另一類的鬼,則可稱為「心理學上的鬼」,他們是因心中有難消之恨、難忘之情或未了的心願等心理學上的原因才出現的,〈故人之約〉裡的某丁,就是因對某丙有難忘之情才重返人世的;而第一章〈穆小瓊復仇〉裡的穆小瓊,則是因心中有難消之恨才現身的。

  但不管是「人類學上的鬼」或「心理學上的鬼」,只要原因消除,鬼魂通常就會退出人間界,維持「陰陽分界,人鬼殊途」的局面。

  在〈雷雨夜挺屍〉這個故事裡,出現的不是鬼,而是殭屍。在中國,鬼與殭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死後存在狀態。大體而言,鬼是具有思想、情感、記憶,能忽然出現、忽然消失,有點陰森、冰冷的死後存在狀態;而殭屍則是不具思想、記憶、情感,但卻殘存著能使頭髮、指爪暴長,指揮肉體如指揮機械之生命力的死後存在狀態。

  我們可以說它們代表的其實是中國「魂」與「魄」這兩個古老的概念。其中,「魂」指的是非物質性的靈魂成份,而「魄」指的則是物質性的靈魂成份(我們前面所舉的其他故事,所說的「靈魂」指的其實都是「魂」)。人死後,「魂升魄降」、「魂飛魄散」,但像有些原因會使魂徘徊不去,另一些原因也會使魄不散不降(譬如本故事裡的閃電),結果魄附體而行,就變成了殭屍(在第三章「鬼與殭屍的製造」裡,我們會對此做更詳盡的解說)。

靈魂信仰的普同結構

  在利用十幾個故事,拼出漢民族靈魂信仰的一個大致結構及系譜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看待」它或「理解」它。

  首先,我們發現它其實是一個條理頗為清晰的靈魂學「知識」體系。當然,這個知識體系是以靈魂存在為前提假設而建立起來的。但就像分析心理學之父榮格(C.G.Jung)所說:「古人的心智功能和我們是一樣的,所差異的只不過是基本假設而已。」在同樣的前提假設(靈魂存在)下,很多古老民族或原始民族也都產生了類似的靈魂信仰結構及體系。

  就結構面來說,幾乎所有的民族,都認為人是由靈魂與肉體兩部份所組成,而且在「人」與「鬼」、「人間」與「冥界」間存在著如下的二元對比關係:

   陽:陰

  白天:黑夜

  人間:冥界

   人:鬼

  用結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傑(F.Piaget)的話來說,這是「知識的結構在反映心靈的結構」。用李維史陀的話來說,則這種「靈魂信仰的普同結構乃是來自人腦的普同結構」。在自然層面出現的二元對比結構跟在靈魂信仰層面所出現的二元對比結構,乃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類共通思維結果,也是人腦所具有的「內在邏輯性」的外顯。

靈魂信仰體系的類似性

  就體系面來說,不同民族的靈魂信仰體系其實也有頗多相似之處。譬如南太平洋中的托布倫島(Trobriand islands)土著,曾是知名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B.Malinowski)的長期田野調查對象,土著們的靈魂信仰體系大致如下:

  他們也認為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部分所組成。人死後,靈魂仍能繼續存在,靈魂也可再細分為兩種:一個稱為科西(kosi),它是一團陰影,死後在村子附近東飄西蕩,出沒於生前常去的地方,有時候會去敲親友的門,或對路過的人惡作劇,但不會置人於死地,科西存在一段時日後,就慢慢自行消失。另一個則稱為巴婁馬(baloma),它是靈魂的主體,承襲了死者生前的記憶、情感和思想,也能像常人一樣吃東西、作愛。巴婁馬在死後即帶著陽世親人為他準備的日用品到冥界去,過另一種生活。

  冥界是一個和塵世有所區隔的地方,它位於托布倫島西北十哩的托馬小島。巴婁馬根據不同的死亡方式而由不同的途徑進入托馬島,他們在這裡安身,建立新關係、培養新感情、從事新活動,一切都一如塵世,但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老。巴婁馬有時會「返鄉探親」,主要是進入親友的夢中和他們相見,並告訴他們一些事情。每年八、九月間有一個「密蘭馬拉月」(類似中國的「鬼月」),巴婁馬們會連袂回到陽間,接受陽世親友們的盛情款待。

  當巴婁馬在冥界變老後,他就到海裡洗澡,像蛇蛻皮般還老返童,變成一個如胎兒般的鬼嬰,準備轉世。轉世也有兩種方式,一是自行攀附在漂流的樹幹上回到托布倫島,鑽進到海中洗澡的婦女子宮中;一是由女巴婁馬拾起來放在籃子裡,帶到托布倫島,塞進婦女的子宮中,於是那名婦女便懷孕,而巴婁馬又投胎轉世,重返人間。

  我們不難發現,托布倫島土著的靈魂信仰體系,跟漢民族的靈魂信仰系譜,有頗多雷同之處,當然也有不少相異之點。對於雷同之處,在以後各章裡,我們將傾向於人類普同性思維的探討;而對相異之點,則將著重於文化特異性的考察。

靈魂信仰體系的分歧與變異

  雖然靈魂信仰的體系大致上有某種內在完整性與邏輯性,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其中還是有不少思想的任意性。譬如出竅的靈魂到底是可見或不可見?靈魂是如真人般的形象抑或會變成如小蛇般的小動物?人死後靈魂有數種可能歸處,但為什麼是這種歸處而不是那種歸處?幽冥地府到底是讓靈魂安居樂業的地方或是懲罰的場所?轉世是是自行前往抑或需經繁雜的手續……?

  這些分歧和變異,在魂魄傳奇裡雜然並陳,而又看不出有什麼合理的解釋。當然,我們可以借用李維史陀的觀點,說這些分歧「純粹是人類心靈之數學運作結果」,但這在理解整個靈魂信仰體系的來龍去脈時,顯然有所不足。

  筆者認為,一個靈魂信仰體系就像一個生物體系般,是會「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動力——遺傳基因的突變,固然可以說「純粹是DNA數學運作的結果」,但這種變化,雖然有的是「內生」的,有的卻是「外造」的。就靈魂觀念的進化來說,所謂「內生」是指一個族群「思考的數學運作」,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性著作裡,我們已可看到今日漢民族靈魂系譜裡的諸多分歧和變異;所謂「外造」指的則是受外來文化衝擊而產生的,譬如佛教「業」的觀念曾使中國人原有的靈魂觀「受孕」,而產生一些新的變異。

  從進化的觀點來看,靈魂體系就像生物體系般,呈現出一種「由簡至繁」的系列性存在,所謂「適者生存」,只要仍能被人們所接受的它們就能繼續存在。因此,人死後,靈魂的四種歸處——日漸消散、在陰宅(墳墓)裡生活、到幽冥地府裡報到或重新投胎轉世,它們的雜然並存,就像蝴蝶、鱷魚、駝鳥、大象的並存於世般,反映的並非「思想的矛盾」,而是「思想的進化」痕跡。

  不同的生物變種,會在體系內從事競爭,而由自然環境加以汰擇,決定其消長態勢。同樣的,不同的靈魂變調,也會在體系內競爭,但決定它們消長的則主要是文化因素。某一種靈魂觀念、或者靈魂系譜裡的某一個分枝,如果在某個族群裡特別盛行,那可能表示它獲得了讓其孳生繁衍的文化沃土。

  因此,在以下各章的討論裡,對於靈魂系譜裡的分歧和變異,我們將特別著重觀念進化與文化汰擇的問題。

不同的前提假設、不同的詮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靈魂系譜不只是一個信仰體系、一個知識體系,它還是一個詮釋體系。對前述十幾個故事中的種種離奇經驗和生命異象,它都能提出「完美的解釋」。

  但我們必須在此指出,今日的主流科學對這些經驗和異象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詮釋。就拿第一章裡〈屋頂上的太監〉及〈湯公還魂〉裡的瀕死經驗來說,傳統的靈魂觀說它們是「靈魂出竅」,但今天的科學家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說辭:

  有些科學家(如Noyes)從心理學的觀點說,脫離軀殼、而從身外俯視自己的「自視性瀕死經驗」,其實是一種「個人感喪失」的心理現象。當一個人意識到死亡正逐步逼近,變得不可抗拒時,拒絕死亡的自我會和肉體產生「心理脫臼」,覺得那已快死亡的肉體不再屬於自己,他的自我變得置身事外——像是在身外漠然地觀看,結果極端的恐懼就被一種奇異的寧靜或麻木所取代。這有點像佛家所說的「觀」——立於身外,觀照自已,也就是所謂「分離的覺察」,它其實是人類為避免焦慮、痛苦而採行的一種心理調適策略。

  有些科學家(如Siegel)則從生理學的觀點說,對自己一生做快速回憶、穿過隧道、見到發光的人體、光城、指引者等「超越性瀕死經驗」,其實是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時,異常的電子化學活動所滋生的幻覺。服食LSD等迷幻劑,刺激腦神經系統,也會產生穿過隧道、見到光人、光城的奇景;而對自己的一生做快速、整體的回顧,甚至天人合一的感覺等,則是神經興奮所產生的「意識轉變狀態」,左腦的壓抑降低,而使右腦的直覺、整體觀照及完形能力上揚所致。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科學解釋並不見得比用靈魂解釋來得「高明」,甚至還顯得捉襟見肘。老實說,的確是如此。但關鍵在於「前提假設」,當科學家在從事探索、提出解釋時,並不以「靈魂存在」做為他們的前提假設。科學家並非在提出了上述解釋後,才獲得靈魂不存在的結論;而是因為他們先假設靈魂不存在,然後才找到上述的解釋。

  不同的前提假設,反映了不同的生命立場。

對感官知覺經驗的高估與低估

  目睹鬼魂(包括生者靈魂)的出現,也許是魂魄傳奇裡描述最多的特殊感官知覺經驗,但這種經驗在現代的學術報告裡亦復不少,茲舉一例如下:

  榮格在其博士論文〈論神祕現象之心理學及其病理學〉裡,曾提到一個頗為怪異的案例:到德國南部度假的E小姐,有一天和女友喝了一瓶葡萄酒後,同到附近的墓地散步。在墓地裡,她突然將墳邊的花草連根拔起,並用手去挖耙墳土。回到蘇黎世後,看到路邊的三個小孩,E小姐突然說他們是她從墳墓裡挖出來的三個死人,然後急著要前往附近的墓地。

  後來,她被送進精神病院。住院當晚,她向醫護人員抱怨說整個房間裡擠滿了像骷髏般的死人,但醫護人員卻什麼也沒看到。第二天早上醒來,她說她的床上躺著死人。隔幾天後的深夜,她聽到附近墓地有小孩的哭聲,在訴說他們受到了活埋,她想前去救援,但被醫護人員阻止。

  後來醫師為她進行催眠治療,E小姐此時才說出她到德國南部度假時,因為聽到墳墓裡有小孩求救的聲音,她想救他們出來,所以才去拔花草、挖墳土。此後上這些被活埋的小孩、死人、骷髏及鬼等即不時出現。在住院一個月後,這些特殊的感官知覺才慢慢消失,但仍有失眠、頭痛等症狀。

  如果將這個個案當「魂魄傳奇」來看,則其聳動性將不下於本章所舉的故事。對相信靈魂存在的人來說,E小姐看到的無疑是「死者的靈魂」,甚至認為像她這種不只在晚上、連在白天都能看到鬼的人,乃是具有所謂「通靈眼」或「陰陽眼」的異稟,適合當為人解答疑難的「仙姑」;但對不相信靈魂存在的人來說,E小姐卻是必須住進精神病院裡接受治療的「病人」,因為她罹患了歇斯底里症,她的特殊感官知覺經驗乃是「歇斯底里譫妄」(hysterical delirium)中常有的幻聽與幻視。

  不同的心靈和生命立場,對生命異象不僅有不同的前提假設和詮釋,而且還有不同的評價。我們可以說,科學的詮釋是「對感官知覺經驗的低估」,或者「遠離感官知覺的」;將特殊的感官知覺經驗視為幻覺或心理病態的產物,不只在表明感官知覺的不可信賴性,而且認為它們是較低劣的。而靈魂系譜學的詮釋則可以說是「對感官知覺經驗的高估」,或者說是「緊臨感官知覺的」;這些故事全盤接受了感官知覺經驗,將異態視為常態,並以之做為理解人類終極存在的核心材料。

現代科學的「同素異構體」

  由於前提假設的差異和對感官知覺的不同評價,古人和今人從同樣的生命異象中建立了不同的秩序,而產生了不同的知識體系和詮釋體系,它們猶如化合物裡的「同素異構體」。

  本書的目的並非在探討「靈魂的有無」,而是要嘗試去理解古人的這個靈魂信仰結構或靈魂系譜學是怎麼建立起來的,以及我們應如何看待它。筆者認為:

  一、雖然古人的靈魂系譜學是以「想像的全能」或「思想的捷徑」而建立起來的「心理秩序」,但古人已竭盡所能,做了他們所能做的最好的解釋。它是以「靈魂存在」為前提假設時,所建立的最完備的知識體系。

  二、古人的借助感覺、想像,和今人的強調理性、實驗,乃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兩種平行方式」。由此而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其真正的差別並非「古與今」、「迷信或科學」,而是它們各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反映著人類兩種不同的心靈和生命立場。因此它們也將持續「平行地存在下去」。

  雖然在下面各章裡,它就要面臨了被我們拆解的命運,但解構它,絕不是要毀滅它,而是要將它重新安置在一個適當的位置,對它做一番再認識。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