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139 追求意義的知覺

瀏覽次數: 40

  當我們看到一個「近似圓」的東西時,會將它看成「更圓」,因為「圓」是有意義的東西。

  范茲博士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剛出生幾天的嬰兒躺在特殊的實驗床上,然後將兩個圖案投射在天花板上,其中一張是人臉的簡圖,另一張是五官大搬家的扭曲圖。

  范茲以攝影機追蹤嬰兒眼睛活動的情形,結果發現這些「經驗幾乎等於零」的嬰兒,兩眼注視五官整齊臉型的時間較久,他們對此圖案較感興趣,「臉譜」似乎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知覺對象。

  我們雖難以確定嬰兒對臉譜圖案的「內涵」或其「對稱性」有知覺上的偏好,但人類在知覺上的確有某些與生俱來的天性,譬如一個「圓」,理想而完美的「圓」只存在於我們心中,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類不可能畫出一個「真正完美的圓」,它總是會有些微的偏差。我們知覺的一個特性是看到「近似圓」的東西時,會將它看成「更圓」,同樣地,我們也會將知覺對象不足的部分補全,使它們更「完美」,更像一個我們所熟悉的、有意義的東西。

  藝術家很早就知道人類的這種知覺特性,譬如名畫家克利的一張線畫,畫面上其實只是一列由上而下的水平線條,加上幾條不相連屬的斜線和曲線而已,但我們會很自然地將它看成是一個人用手托著下巴,似在沈思的圖案,這是我們自動補足了線條不全的部分,使它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東西所致。

  人是追求「意義」的生物,宇宙萬象也許沒有什麼預設的目的或意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然造人,也許也沒有什麼預設的目的或意義,但人類在用他的感官認識世界、用他的思想理解人生時,就不得不給它們某些目的和意義,這正是身為一個「人」,有別於動物的地方。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