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在大陸的《南方周末》寫過一些文章,將陸續登在個人網站上,這是第一篇。
大陸前一陣子流行所謂「國學熱」,這個「熱」表示以前有一段時間相當「冷」;有人說它是「文藝復興」,這個「復興」也意味以前有過「沉淪」。
國學屬傳統文化,中國人一向自詡為重視傳統文化,我倒是覺得多數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複雜、矛盾、忽冷忽熱、熱情而又冷酷的:在國泰民安、飛黃騰達時,大家搶著將傳統視為傳家寶,熱情擁抱、不遺餘力地歌頌吹捧;但在民敝國衰、落難困頓時,就又馬上「子嫌母醜、狗嫌家貧」,毫不留情地怪罪、詆毀傳統,甚至想完全拋棄、消滅它們。
這種對傳統的忽冷忽熱、反復無常,換個漂亮說法是中國人對傳統的看法很靈活、非常有彈性。
臺灣有所謂「外省人」,也就是1949年隨國民黨到臺灣的內地人,我小時候鄰居有不少外省人,當時有件事讓我極感納悶,就是「他們」從不燒香拜拜,不拜佛祖、媽祖、關公、土地公,也不拜祖先,客廳裡都沒有神龕和祖先牌位。
有一段時間我還誤以為「他們」是「信基督教」的,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後來才慢慢瞭解,「他們」在家鄉原也是有傳統信仰和習俗的,但在顛沛流離、客居他鄉後,就拋棄了那些傳統和習俗。
又後來,發現移民到美國的臺灣人也如出一轍,沒多久就拋棄了很多在臺灣的傳統習俗。這種彈性和靈活,其實意味著中國人對傳統的拋棄要遠多於眷戀。到日本和韓國看看就知道,中國人拋棄了多少「漢家舊物」。
近代華人花果飄零,散佈世界各地,有人喜歡拿猶太人來和華人相比,但我總覺得這種比喻不太恰當。
眾所周知,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是個猶太人,我從他的傳記資料得知:他在1856年5月6日出生,一個禮拜後舉行猶太人傳統的割禮;他父親在其猶太教專用的家庭聖經裡,以猶太曆記載佛洛伊德誕生及接受割禮的日子、主持割禮的猶太祭司是誰、並且為佛洛伊德取了一個猶太名字。
這是猶太人的傳統習俗,值得注意的是,佛洛伊德這個家族不是在近2、30年才移民歐洲的,其祖先寄居歐洲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為了避免迫害還在歐陸遷徙了數千公里。
佛洛伊德的父親在祖先離開故土一千年後,仍謹守猶太人的傳統習俗,這使得佛洛伊德終生牢記他是一個猶太人,連他的最後著作《摩西與一神教》也是在探討猶太民族的歷史與終極存在問題。
反觀在海外的華人、甚至內地所有的漢族,他們在兒子誕生時,會舉行中國人傳統的誕生儀式嗎?會在家譜裡以傳統漢曆記載這件事嗎?會慎重其事地祭告祖先嗎?恐怕連家譜都沒有、連祖先神位都沒有吧?
這樣的一個民族怎麼好意思自詡為重視傳統呢?
當然,中國有太多傳統,且良莠不齊,無法照單全收。好壞的標準在哪?要如何去蕪存菁?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也不是誰說的算數,但首先恐怕要先誠實直面大家究竟是怎麼看待傳統的。
個人以為中國人對傳統的基本態度並非「眷戀」,而是「功利」──傳統是隨著社會變遷與個人際遇而被熱情歌頌或冷酷拋棄的,但就在這忽冷忽熱的過程中,有些傳統一旦被拋棄,就再也回不來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