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318 大牧場裡的小牧場

瀏覽次數: 17

  過去,台灣的消費乳品大都仰賴國外進口,但從1950年代起,有眼光的生意人開始引進乳牛,陸續在各地開闢坡地種植牧草,興建牛舍,自行設立乳牛牧場,供應各種乳製品。如今,各地的乳牛牧場更觀光休閒化,成為一般民眾假日的旅遊勝地。父母帶著小朋友來牧場,不僅可以在青青草地上看到優閒吃著牧草的乳牛,還可以到牛舍參觀牠們的家,親手餵小牛吃草,看擠牛奶表演,甚至自己動手擠牛奶,然後品嚐百分百新鮮的牛奶,度過歡樂的一天。

  人類因為覺得牛奶好喝,而開始飼養乳牛,然後又闢建高效能的牧場,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產業。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人類文明」,但如果你在這些乳牛牧場的草木扶疏之處仔細瞧瞧,你可能會發現另一種牧場──由螞蟻經營的蚜蟲牧場。

  在有植物或農作物的地方,經常可以看到體型嬌小的蚜蟲,牠們以植物的汁液為食,然後會分泌(排泄)出一種帶有糖份的液體(蜜露),螞蟻發現這種蜜露很好吃,所以經常跟隨在蚜蟲身邊,不時用觸角輕輕拍打蚜蟲屁股,就像人類擠牛奶般,從蚜蟲的屁股擠出蜜露,好大快朵頤。但這種隨機式的打野食終究不是上策,於是螞蟻想出跟人類對待乳牛同樣的辦法:牠們將蚜蟲驅趕到多葉的地方(草葉區),用泥土圍起來,形成一個蚜蟲牧場。有了牧場,螞蟻就不必到處奔波,口饞時,直接到牧場擠取蚜蟲分泌的蜜露即可。

  螞蟻為蚜蟲提供舒適的環境和保護,就跟人類對乳牛所提供的一樣。當牧場的草葉吃得差不多時,螞蟻會將蚜蟲搬到另一個草葉豐盛的新牧場去。牠們還會幫蚜蟲對抗外敵,當有其他昆蟲侵入時,螞蟻就會不客氣地釋放出蟻酸來驅趕。更妙的是,到了夏天快結束時,蚜蟲紛紛死亡,螞蟻就把蚜蟲所生的卵扛回自己的窩中,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蚜蟲孵化出來後,才又把牠們扛出來,帶到另一個新鮮的草葉區去「放牧」,擠取牠們分泌的蜜露。

  如果我們覺得人類的經營乳牛牧場是來自「有計畫的思維」,那麼我們就很難相信螞蟻的經營蚜蟲牧場是一種「無意識的行動」。事實上,在人類懂得經營乳牛牧場前幾千萬年,螞蟻就經營了蚜蟲牧場;而且依放牧者的複雜度與被放牧者的數量來看,螞蟻的蚜蟲牧場比起人類的乳牛牧場,應該是「更高的成就」。螞蟻,也許不是我們人類想像的那樣簡單。

(原載湖南《書屋》雜誌 2008年)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