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期移民多來自福建、廣東沿海,因為地狹人稠,謀生不易,逼得很多人不得不向外發展。但當年要渡過臺灣海峽卻危險萬分,夏天有強烈的颱風,冬天又有冷勁的東北季風,而渡海的船隻卻只是木造的小船,所以海難頻傳,葬身魚腹者不計其數,當時臺灣有一句俗諺就說:「六死三留一回頭」,意思是能安然抵達臺灣,落地生根的還不到三分之一。來自廣東的客家先民更留傳一首三百多句的《渡台悲歌》,開頭就說:「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
但即便是九死一生,充滿了艱難危險和辛酸血淚,移民者還是前仆後繼地迎向大海,踏上征途。這不禁讓人想起北歐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的旅鼠:
挪威旅鼠繁殖力很強,差不多每隔四年即會因棲息地的「鼠口爆炸」,而大量往外移,群居的屬性使它們朝著同一個方向跑,而且越聚越多,翻山過河,然後在某種神秘力量的召喚下來到海邊,紛紛從懸崖跳進海裡。航行於挪威峽灣的水手曾目睹數以百萬計的旅鼠墜入海中,船隻航行了15分鐘才穿過鼠群,絕大多數的旅鼠都溺斃了,只有極少數倖存者爬上岸邊的小島。
有人將旅鼠的這種怪異現象稱為「悲壯的集體自殺」,認為它們的跳海溺斃是有意識的行動,是為了替故鄉同類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而到天涯海角去「自我了斷」。但更多專家認為這種想法不是太浪漫就是太悲慘,旅鼠只有在數量控制失衡時,才會發生大量遷徙的現象。但遷徙是為了求生,而不是求死,它們最後紛紛落海,其實是因為後面鼠群的推擠所產生的意外,在落海後仍然拼命掙扎求生,只是只有極少數能爬上岸邊的小島。至於為什麼會跑到海邊?那可能是它們祖先固定的遷徙路線,早年地廣鼠稀的不列顛仍和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相通,但如今已為大西洋所阻隔。
在人類歷史上,為了求生存而出現的移民潮不計其數,那是一條未知、危險而神秘的路途,但不管是人或旅鼠,都會前仆後繼地踏上這條路,也許這就是生物的本能和命運吧!
(原載《深圳晶報》 2012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