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覺得漁人的見聞不可思議;後來覺得它很可能只是描繪心中嚮往世界的小說。
更後來卻發現裡面有一個大紕漏,文章說桃花源中人「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記得教科書上的解釋是「男女的穿著,跟桃花源外的人沒有兩樣」;既然從秦朝就避亂於此,與外界完全間隔,衣著怎麼可能跟幾百年後的東晉人完全一樣?
以為自己有了什麼大發現,查資料才知道,不少人已對此表示過疑問,而且說文中的「外人」應該解釋為「外邦之人」或「世外之人」。
我會產生疑問,而且認為後兩種解釋較合理,主要是從「演化論」出發的。
生物不斷在演化,但大陸地區(互相連通)與海島(孤立世界)的演化結果不太一樣。當歐洲人剛踏上澳洲的土地時,不僅發現土著的長相、衣著跟他們不一樣,更看到許多前所未見的珍禽異獸,譬如袋鼠、無尾熊等;有些歐洲人因此將澳洲稱為「世外桃源」。
澳洲之所以會有(其實是保留)這麼多珍禽異獸,主要就是因為它長期與外地完全隔離的關係。現在我們知道,澳洲與南美洲原是相連的,後來因陸塊漂移而越離越遠,終至成為孤立世界;在未分離前,南美洲與澳洲的物種差不多,譬如也有很多有袋動物。
但後來因南美洲北移與北美洲銜接,北美洲的動物南下,在物競天擇下,土生的有袋動物不敵來自北美的胎盤哺乳類動物,才日漸式微乃至完全消失。而澳洲的有袋動物卻因無外敵的挑戰,反而得以倖存,並自行演化。
生物會演化,文化會演化,衣著也會演化,它們依循大致相同的法則。在人文薈萃之地(譬如中原),其衣著的演變除了自身的創意(突變)外,更會與接觸到的異文化相互影響(物競),然後產生新的款式(品種),改變的幅度由中心向周邊遞減。
從秦朝到東晉歷經數百年,特別是在北方民族南下,民族與文化的大融合之後,即使在長江流域,衣著也不可能跟秦朝時完全一樣。但如果是與外界完全間隔的孤立世界,那就會保留當初脫離時的模樣,或自行演化出另一種模樣,桃花源內就理應如此。
其實,這也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文前的詩裡所說的「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不只衣著,文化的其他層面也都保留古代的模樣;對漁人來說,就好像進入異國,看到「外邦人」一樣。
這樣的解釋不僅較為合理,而且讓我們領會出從動物演化來看人間文學時的一種特殊趣味。
(原載湖南《書屋》雜誌 2008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