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104 榕樹下的一個托缽僧

瀏覽次數: 8

 住家附近的山邊有一公園,公園上方有一座樂天宮,沿著山徑而上,更可通往圓通寺。每天早上五六點,來此登山、健行、運動的人很多,於是開始有人在路邊擺攤賣菜、賣肉、賣魚、賣衣服,慢慢形成了一個早市。我和妻子在早上六點多,經常來此走走,順便買些菜。

 最近,發現在路邊小攤旁的榕樹下,多了一位中年托缽僧。他身穿袈裟,手上托著一個缽,低眉垂眼,筆直而安靜地站在那裡,等待過路人的施捨。

 在過去,佛教僧尼的托缽是為了乞食。當初佛陀制定托缽,是因為出家人不得從事生計營業,也不能蓄存財富物資,為了延續色身、長養慧命,就只能托缽乞食。佛陀還開示,托缽乞食除了維生外,另有三意:一是不貪珍味,美惡均等。二是為破我慢,於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三是慈悲平等,讓眾生種福田,大作利益。

 時至今日,雖然偶而還可見僧尼托缽於鬧市,但早已不是為了乞食,而是在化緣募款,為了改建寺廟或救濟災民,希望大家慷慨解囊,行善兼積些功德。雖然不知道榕樹下的這位僧人因何來此托缽化緣,但我每次經過,看那缽內總是空空如也,偶而也只有一兩個銅板;不過他似乎都不為所動,似乎已達到了佛陀所說「得時不喜,不得亦不憂」的境界。

 我有一次站到他旁邊,好奇地端詳他。發現他依然像一尊慈眉善目的菩薩,只用眼睛的餘光瞟了我一下,就又眼觀鼻、鼻觀心,靜靜地站在那裡。我忽然覺得,他在此托缽,除了化緣,更像是他自我修行的一門功課。

 榕樹下的這位托缽僧,還有過路人的反應,讓我想起古希臘雅典街頭的一景:當時雅典的廣場上豎立著一尊石像,有一個人天天來到石像前,頻頻點頭對石像說:「請賞給我一文錢。」石像當然不可能給他錢,但他卻天天向石像行乞,終於有人忍不住上前問他:「你這樣到底在做什麼呢?」那人回答:「我正在練習即使一再受到拒絕,也不要動搖我的意志。」

 這個人就是希臘哲學家戴奧真尼斯。雖然戴奧真尼斯很犬儒,而佛門弟子講的是慈悲,但兩者有志一同,都嘗試把個人的欲望降到最低點,而且都把「個人的心念或意志絕不因外人的反應而產生任何動搖」當做重要的人生必修課。戴奧真尼斯能夠旁若無人,對來訪的亞歷山大大帝說:「讓開點,因為你擋住了我的太陽!」可以說就是這種修為的極致。

 因為想起了戴奧真尼斯,所以我有一天清晨早起路過,又看到榕樹下的這位托缽僧時,雖然我還是沒給錢,卻合掌向他施禮,在心裡說:「你就好好修行,好好做自己吧!不要因為沒人佈施而動搖你的心念。」

 但最近連續好幾次,路過時卻已不再看到這位托缽僧。難道他已改到別的地方行腳托缽、或是身體不舒服、甚至因反應不佳而動搖心念,不再托缽化緣?當然都有可能,但最後一個原因卻是我最不想知道的。

 曾經看過一則報導:越戰期間,美國有一名男子穆司提,每天晚上都點著一根蠟燭,站在白宮前面,表達他的反戰立場,夜復一夜,風雨無阻。在一個下著小雨的夜晚,他還是手裡拿著一根點燃的蠟燭站在那裡。

 一個記者忍不住過去問他:「穆司提先生,你真的以為你一個人在夜裡拿著一根蠟燭站在這裡,就能改變這個國家的政策嗎?」

 穆司提微笑回答:「喔,我這樣做不是想改變這個國家,而是不想讓這個國家改變我。」

 這的確是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對每件事我們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且要勇於表達、有所堅持;雖然並不見得能帶來真正的改變,但要注意,不可讓他人或外在壓力動搖我們的信念,進而被改變。但故事最好說到這裡就好,如果繼續追問:五年、十年、二十年後,穆司提依然在手裡拿著一根點燃的蠟燭,站在那裡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為了讓人家知道他的心念、意志沒有改變,他就必須數十年如一日,每天花時間站在那裡重複同樣的動作嗎?就像人的生命有限,對信念的表達與堅持也都應有一個合理的限度,我想穆司提之所以不再出現,淡出那個舞台,並不是因為他被國家改變了,而是他已清楚表白了自己的信念,也作了相當的堅持,就像一根蠟燭點燃很多根蠟燭般,他已經把一個警世的火種傳遞到很多人的心中。既然時不我予,只要自己心安理得、問心無愧就好,何必非要所有人、整個世界都向我屈服?

 關於佛教僧尼的托缽,我更喜歡下面這個故事:某個寒冷的冬夜,一位老和尚和一個小沙彌早早休息,窩在一床大棉被裡。小沙彌沮喪地抱怨:「師父,我今天去化緣,很多人對我不理不睬、冷言冷語,化到的齋食很少。」他的肚子還有點餓。老和尚安慰他:「沒吃飽就睡飽一點吧!」過了半晌,小沙彌在棉被裡動了動,老和尚問:「現在你暖和了嗎?」小沙彌回答:「暖和多了。」

 老和尚問:「是棉被把人暖熱了,還是人把棉被暖熱了?」「當然是我們把棉被暖熱的。」「既然棉被要靠我們去暖它,那麼我們還蓋著棉被做什麼?」

 小沙彌想了想,說:「雖然棉被給不了我們溫暖,但它卻可以保存我們的溫暖,讓我們在被窩裡睡得舒服呀!」老和尚於是轉過身來,對小沙彌說:「芸芸眾生就像這一床大棉被,而我們出家人就是窩在棉被裡的人,只要我們能善待眾生,那麼冰冷的棉被終究會被我們暖熱的,當眾生將這種溫暖保存下來、擴散開來,我們不也就得到他們溫暖的回饋了嗎?」

 在榕樹下托缽也好,在白宮前點蠟燭也好,只要我們能勇於表達並堅持自認為美好的理念,那麼即使世態再炎涼、人心再冰冷,終究有人會看到、聽到或想到,而受到你的感染、被你暖熱,將你所要表達的美好理念保存下來、擴散開來、傳遞下去,讓你和更多的人得到溫暖。

 也許這就是心存理想的人都應該有的修行吧?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