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四 完美藏在細節裡 3
現代人強調「做自己」,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工作)」。的確,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起來不僅較愉快,而且可能也會有比別人更好的成果。問題是你怎麼知道自己對什麼事「有興趣」?很多人只對吃喝玩樂有興趣,對正經的事情則是一遇到困難或挫折,就說「沒興趣」或「不適合我」而放棄,結果,年紀一把後,還是對所有的工作都「沒興趣」。
在美國,有一個人天資很高,十四歲就得到耶魯大學的入學申請。父親問他想學什麼,他說他從小就特別喜歡語言學與人類學,他想學這兩門自己感興趣的學科,但父親認為那太可惜了,還可能因此而「餓死」,建議他學工程,但他卻興趣缺缺。後來,父子倆求助於心理測驗,心理測驗的結果顯示他適合讀「工程以外」的任何學科。父子妥協的結果,他決定唸物理。不過在進了耶魯大學物理系後不久,他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喜歡物理,讀得很糟也很痛苦,想要轉系。但他父親卻說「你會習慣的」,堅持要他唸下去。過了一段時間後,他才慢慢讀出興趣來,特別是對新穎的基本粒子理論。他就是後來以「夸克理論」獲得一九六九年諾貝爾物理獎的默里‧蓋爾曼。
類似的例子還不少,譬如法國免疫學家尚‧道塞,因為對HLA(人類白血球抗原)的傑出研究而獲得一九八○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但他從小就膽小怕血,臥室窗口正對著一家醫院,經常看到生老病死的場面,而使他打從心裡不喜歡醫學。但他父親卻是個優秀的醫師,而且希望他克紹箕裘,所以在他高中畢業前,特別帶他進醫院和醫學院的學生一起觀摩手術,沒想到血淋淋的場面竟讓他當場昏倒!覺得「孺子不可教」的父親憤怒地打了他幾個耳光,結果更觸發了他反抗的心理,父子關係因而變得很緊張。
後來幸賴他父親的一位年輕助手提議帶道塞去旅行,駕船沿著盧瓦爾河漫遊,在途中,助手向道塞介紹了很多有趣的醫學知識,並以親身經驗向他講述為病人解除痛苦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才讓他慢慢對醫學產生興趣,而在最後做出學醫的選擇。
興趣不只靠發現,更需要靠培養,如果你對某件工作能像談戀愛般一見鍾情,固然值得慶幸,但只有長期培養出來的感情才能持久、開花結果;同樣的道理,只有長期投入、深度品嘗所培養出來的興趣才能持久與開花結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