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 像大黃蜂般飛行 5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雷聲為什麼比閃電晚出現?人為什麼會流淚?交通號誌為什麼會用紅綠燈?……也許你已讀過《一千個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這類的書籍,為各式各樣的「為什麼」找到了答案,滿足了你的好奇心。
對於「為什麼」,重要的不是知道答案,而是要自己能提出問題。有人也許會說,絕大多數的問題現在都有了答案,已經很少有值得再追問的「為什麼」了。但就像巴魯克所說:「成千上萬的人看到蘋果掉下來,卻只有牛頓問為什麼。」很多看似天經地義的現象,背後可能隱藏莫大的玄機,只有深具原創性與好奇心的人能夠察覺,並加以質問。
一個「為什麼」通常又會引發出更多的「為什麼」,譬如牛頓在問「蘋果為什麼會掉到地上?」後,又產生了另一個疑問:「月亮為什麼不會掉下來?」他從這兩個「為什麼」出發,結果發現了萬有引力,也為兩個問題找到了答案。
德國有一位巴特勞特很喜歡蓮花,覺得它們雖然長在泥塘裡,卻能出淤泥而不染,在盛開時紅中透白,嬌艷中另有一股清純。但他不像中國文人只把蓮花當做「花中君子」,他更好奇於「蓮花為什麼能出淤泥而不染」?於是他做了一個實驗:將炭黑撒到蓮葉上,再用噴壺灑水,污物就連同水珠一起滾落,蓮葉則潔淨如初。為什麼污物不會附著在蓮葉上呢?他用顯微鏡觀察,發現蓮葉表面有許多乳頭狀小包,包上有一層很薄的蠟膜,污物只能停留在小包的頂端,所以很容易被水珠帶走。巴特勞特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自潔薄膜」,讓附著的灰塵很容易被雨水沖洗掉,恢復潔淨,如今已被廣泛應用於汽車和建築物上頭。
一九四四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伊薩克‧拉比,在接受採訪時說他要感謝父母給他的家庭教育。小時候,他每次放學回家,媽媽總是關心他在學校的情況,但不是像中國父母問「你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麼?」而是問「你今天問老師什麼問題了嗎?」也許這就是華人和猶太人在文化、教育與創造力方面差別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一定也是個喜歡問「為什麼」的人。我們要養成發問的習慣,不要怕被人家笑。因為沒有愚蠢的問題,一個人只有在停止發問時才會成為愚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