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做個不受人惑的人 7
畢馬龍是希臘神話裡的一個藝術家,有一天他雕了一個美女,雕像非常迷人而又栩栩如生,他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她」,經常站在旁邊觀賞讚嘆,為之朝思暮想,希望她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美女。後來,雕像竟然變成了活人,讓畢馬龍美夢成真,有情人終成眷屬。
心理學裡有一個專有名詞,就叫做「畢馬龍效應」,意思是說如果你相信、預期自己或別人將會如何如何,結果很可能就會朝那個方向發展,而兌現你的期待。所以它又被稱為「自我兌現的預言」。
一九六○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到一所鄉村小學做研究,他們對某班學生做了些測驗,篩選出五分之一的學生,告訴老師說這些學生具有學習的潛力,在一學年內學業成績將有顯著的進步。一年後,他們再度回到那間小學追蹤,發現原先篩選出來的學生,學業成績果然都有了進步。然後,兩位心理學家公佈一個令人驚訝的訊息:當初他們挑選出這些學生,並非根據智力測驗或性向測驗,而是隨機的「胡亂挑選」;結果,這些被貼上「優秀」標籤的學生,後來竟果真有了優異的表現。
這就是「畢馬龍效應」或「自我兌現的預言」。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心理學的解釋是老師「相信」權威(心理學家)的話,先入為主地認為這些學生會有優異的表現,而提高了對他們的信心、期待和關愛,並表現出這種信心、期待和關愛;而這些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意思,他們也因而提高了對自己的信心和期待,上課時更專心,回家後花更多時間去溫習功課,結果,成績就真的進步了。其他心理學家在工廠和商場的實驗也證實了同樣的結果:上司對部屬的期待,會影響部屬的工作表現。
這種「自我兌現的預言」說的不只是別人對你的預期或你對別人的預期,更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預期──你相信或期待自己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能有什麼樣的人生,結果很可能就會兌現。別人要怎麼看我們,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但我們要怎麼看自己,卻完全來自個人的抉擇,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不同的預期會讓你表現出不同的態度,而不同的態度又會產生不同的做法,結果讓你美夢成真,惡夢也成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