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做個不受人惑的人 1
「我是誰?」是個迷人又惱人的問題。迷人,因為回答了它就等於回答了人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問題;惱人,因為當你認真去想時,卻發現很難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經常是越想越頭痛、越迷糊,最後只好放棄。等下次再發問,也許是兩年或十年後的事,結果,活了大半輩子,還不曉得「我是誰?」
真正的問題不是大家沒興趣去想,而是想得不太對。因為多數人都想用一句簡單的話來形容或界定自己,也就是犯了「將我放在一個籃子裡」的謬誤。心理學家為瞭解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會請受測者完成「我是 __」這樣的句子,但不是填進一個詞句,而是二十個,也就是將「我」放在二十個籃子裡。
每個人的答案各有千秋,譬如「我是小甜甜」、「我是好國民」、「我是夢想家」、「我是魚乾女」、「我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我是孤獨的」……。從這些答案中,不只可以看出一個人如何界定自我,還可以看出其他訊息。譬如「我是好國民」強調社會角色及與他人的關連性,「我是夢想家」主張個人的特殊性,「我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在說明主觀個性,「我是孤獨的」則在描繪心情基調。大體而言,從這些描述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心情、興趣、理想、價值觀等等。
研究者發現,像中國、印度等亞洲人,有二○~五二%的自我描述涉及「集體自我」,而歐美等西方人則只有一五~一九%;反之,強調「個人特質」的自我描述,西方人則明顯比東方人多出許多。另外,有些人覺得要對「我」做出二十個不同的描述相當困難,但有些人卻覺得意猶未盡。一般說來,一個人能做越多樣的自我描述,表示他的自我概念越豐富,生活越多采多姿,生命的根基越寬廣厚實,越不會在風雨中飄搖,進退失據。
如果你想要「做自己」,那就請先回答「我是誰?」──拿出紙和筆,寫出二十個答案
。如果剛開始寫不出那麼多個答案,也不必胡亂填寫,但要記得放在心上,找到適當的答案時就立刻補充上去,或以更好的答案去取代不再喜歡的答案。它們就好像你生命輿圖裡的二十個定位點,不僅能讓你更清楚、更具體地看到你的自我概念,而且可以用來修正你的人生航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