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八 人間樂土何處覓 7
青春期是一個人對未來產生憧憬、開始編織夢想、動身去尋找英雄、追隨偶像的時刻。對心儀、崇拜的英雄或偶像,我們總是會以他們作為「自我認同」的對象,在思想情感、言行舉止方面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他們。在各行各業中,最讓青少年著迷的無疑是影歌星,而模仿最多的則是他們的打扮與行為。這其實非常正常,因為這些亮麗人物的外表是我們最常接觸、最可見到的社會資訊。
先不要問這樣的模仿或認同,學習到的是否只是「皮毛」?一個更有趣而且更重要的問題是「時間差」,讓青少年著迷的影歌星通常都早已成年、很多還是「看起來年輕」的中年人,譬如SMAP樂團歌手及日劇天王木村拓哉(今年已經四十歲),以他為偶像的年輕人會想留像他一樣的波浪型長髮,穿戴時髦的服飾;但恐怕很少人知道國中時代的木村拓哉,因為喜歡運動,而主動剃個大光頭(以免滿頭大汗),天天穿運動服(無暇打扮)。如果一個國中生崇拜木村拓哉,想要效法他,那麼應該學習的是國中時代的木村拓哉,而不是現在的木村拓哉。事實上,木村拓哉就是因為中學時代熱愛運動、身手敏捷,才成為「滑板男孩」,開啟他的演藝生涯的。
所以,不管你心目中的偶像是誰,如果你真想「有為者亦若是」,那麼你需要模仿、學習的不是現在的他們,而是這些成名人物在青少年時代的作為,就是這些作為成就了他們今日的風光。
另外有個故事說:一位雕刻家成名後,很多人慕名來拜他為師,跟他學藝。有人問他:「您的這套功夫是怎麼學來的?」雕刻家總是回答說:「我是從我師父那裡學來的。」但大家都覺得他這是言不由衷的客套話,因為對雕刻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他作品的風格跟他師父可說是南轅北轍。有人因而又問:「您跟您師父是如此不同,您怎麼說是學您師父的呢?」雕刻家微微一笑,說:「我說我學我師父,因為我師父從來不學他師父,這就是我從他那裡學來的。他是他,我是我。」
師父是我們最常效法、學習的偶像或對象,但就如同雕刻家所透露的,我們要學習的並非偶像成功的亮麗外表,而是成功背後的真精神──為學、做人、處世的態度和原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