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7069 以勤補拙,屢敗屢戰

瀏覽次數: 7

輯六 黃石公園裡的沉思者 9

  曾國藩是清朝的中興名臣,他所創建的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生前更寫過不少好文章,是個允文允武的人中英傑。但他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進士考了三次才考上,而且還是吊車尾,他的天資並不高,甚至可以說有點鈍拙。

  有個關於他的故事說:在某個冬天,父親規定他當天要背完《岳陽樓記》,入夜後,曾國藩還在燈下反覆誦讀,當晚家裡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家屋簷下,想等年輕的讀書人睡覺後,再入內偷東西。他看曾國藩在屋內搖頭晃腦,一遍又一遍地誦讀,就是背不好;左等右等,過了一個多時辰,小偷等得不耐煩,乾脆推門而入,怒聲說:「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光聽你讀,就已經能背下來了!」然後一字不差地把《岳陽樓記》背誦一遍,悻悻然揚長而去。

  曾國藩自己坦承:「余性魯鈍,他人一目二三行,余便快讀不能看完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沉吟數時不能了。」所以,上面那個故事顯然不是空穴來風,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魯鈍而氣餒怨嘆,他以「勤能補拙」來勉勵自己,他說:「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在資質方面雖然只是「中材以下」,但只要「習勤不輟」,別人出十分力,自己出千分力,則不僅同樣能有所成就,甚至更勝於那些自詡聰慧者,也就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本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在曾國藩率領湘軍去討伐太平天國時,剛開始可說是打一仗就敗一仗,特別是在鄱陽湖口一役中,幾乎全軍覆沒,還差點賠上自己的老命。他在上書給咸豐皇帝自責兼求增兵時,其中有一句話說:「臣屢戰屢敗……」,他的師爺看了,覺得不妥,將它改為「臣屢敗屢戰……」。另有人說前一句是師爺寫的,後一句才是曾國藩改的,但不管如何,兩句話的意思和氣勢完全不同,「屢戰屢敗」給人灰心失望、意志消沉的悲觀感覺;而「屢敗屢戰」則在表示不屈不撓、愈挫愈勇的堅定意志。

  在人生道上,即使自己先天條件不是很好,但如果能像曾國藩這樣以勤補拙、屢敗屢戰,那應該也能像他那樣為自己掙得一片天。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