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他陷入低潮時,就會拿出前輩送給他的那首詩,眼前浮現前輩正襟危坐的情景,而得到支撐與前進的力量……。
一個從台灣到日本深造的少年圍棋手,有一天到箱根去拜訪一位前輩。前輩邀他對弈,稱讚他進步很多,並以過來人的身份勸慰他隻身在國外,遇到煩惱或挫折時,要懂得自我排解。說著,還用毛筆寫了白居易的一首詩:「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送給他。
前輩要他好好體會,並提醒他雖然說遇到不如意的事不要鑽牛角尖,但凡事還是要盡力而為,就拿下圍棋來說,沒有兩盤棋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盤棋都應該重視,不僅要認真下,對弈後還要認真研究和思考,這樣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當晚,前輩留他在家裡過夜。深夜,他起床上廁所,經過前輩房間時,發現在微明的燈光下,前輩依然像一位入定的高僧、一個認真教學的老師、一名專心思考的學者正襟危坐在藤凳上。他忽然想到,難道前輩是在複習與思考今晚和他下的那盤棋?他一下子睡意全消,因為前輩的思考是那樣專心,完全沒有察覺到他的存在。這一幕也永遠銘印在他的腦中,以後每當他陷入低潮時,就會拿出前輩送給他的那首詩,眼前浮現前輩正襟危坐的情景,而得到支撐與前進的力量。
他就是旅日的圍棋國手林海峰,而那位前輩就是吳清源。林海峰從小就有「圍棋神童」之譽,十歲時和返台的旅日大國手吳清源在中山堂對奕,讓吳清源驚為天人,而鼓勵他到日本深造。但到日本的頭一兩年,他卻成了叛逆少年,行為放蕩,不把認真學棋當一回事,讓很多人擔心與失望。
對他的情況已有所聞的吳清源,於是邀他到箱根一遊,和他再下一盤棋,乘便告訴他自己排解憂悶的方法,更以自己的作為讓他領悟要成為一個頂尖的圍棋高手需要下多少功夫。而林海峰也在耳濡目染之下,深受啟迪,產生自我反省與自我砥礪,重燃他成為頂尖棋手的夢想。
言教不如身教,青少年需要的不是訓誡,而是在徬徨憂悶時,有人提供他過來人的切身經驗,還有可以學習的榜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