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酖讀平裝本英文小說,收聽貓王歌曲,購買爵士唱片、愛看保羅‧紐曼的電影,就是不喜歡傳統日本的那種調調……。
在日本蘆屋市郊區的舒適民宅裡,一個十三歲的國中生捧著一本斯湯達爾的小說,讀得津津有味。他父親在去年訂了兩套世界文學叢書,按月寄到當地的書店轉交,這些外國小說讓他如獲至寶,很快成為他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在狼吞虎嚥中,他也慢慢認識了托爾斯泰、羅曼羅蘭、費茲傑羅等異國情調的心靈世界。
就讀神戶高中時,他開始在校刊發表文章,並經常流連於專賣外籍人士二手書的書店(神戶是國際港口,當時仍有很多美軍),英文小說的價格只有日文譯本的一半,所以他開始讀美國平裝小說,看久了,「不僅能理解後天學來的語文寫成的書,甚至還受到感動,這對我是種全然新奇的體驗」。
除了小說,他也著迷美國音樂,先是透過收音機聆聽貓王、海灘少年等歌曲,後來更省下午餐錢去購買爵士唱片。他也很喜歡保羅‧紐曼的電影和他那種調調。總之,他不僅全然接受、而且非常喜歡當時的美國流行文化。
這個「洋味十足」的日本少年,就是後來寫出《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等暢銷小說的村上春樹。跟大多數帶有「陰鬱沉重」氣息的日本小說家相比,村上春樹的「明朗輕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缺少日本傳統味,反而有濃厚的歐美新風格,青少年時代的閱讀和生活經驗顯然給他很大的影響。
村上春樹生於日本古都京都,也在那裡度過童年,祖父是京都的僧侶(有些日本和尚可以結婚),父親也曾在家中經營的寺廟擔任過住持,但村上春樹既不信佛,對日本文化也不甚了了,他甚至連前代及當代日本作家的作品都很少看,他坦白招認:「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從來不曾被日本小說深刻感動過。」
但也許就是這樣對傳統的「淺薄無知」,而使他成為日本最國際化、風格最獨特的小說家。很多人說傳統是「根」,失去傳統就好像「失根的蘭花」;傳統是「養分」沒錯,但其實也是「束縛」;像村上春樹,雖然缺乏傳統的薰陶,但若能從別處吸收養分 ,反而能讓你與眾不同、異軍突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