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心靈受到腐蝕,開始偷竊,並對被抓到後的毒打蠻不在乎,把懲罰視為抵銷罪行的方式,認為自己既然被打,那就有再度偷竊的權利……。
在瑞士日內瓦,有一個少年因父母雙亡,而在十二歲時被舅父送到一位牧師家中打雜兼學習。生活原本相當平靜而愜意,但有一天,牧師女兒的梳子斷了,牧師全家人都懷疑是他弄斷的而責問他,但他頑強否認(因為他根本沒做),結果被聞風而來的舅父毒打一頓,他的心和心目中的人與世界都崩潰了,他激動地不停地顫抖,為自己的被誤解與所受的不義對待感到憤怒、悲痛和絕望。
此後他即變得陰鬱,學會隱瞞和撒謊,做壞事也不再感到羞愧。後來,他又先後被送到一個公證人和一個雕刻師那裡當學徒,蠻橫的師父對待他有如奴隸,他的心靈受到腐蝕,開始偷竊,並對被抓到後的毒打蠻不在乎,把懲罰視為抵銷罪行的方式,認為自己既然被打,那就有再度偷竊的權利。
在這樣的處境中,讀書成了他唯一的慰藉。他用自己掙得的一點零用錢到租書店租書來看,神遊於書中所描繪的理想或夢幻世界裡,這不僅讓他暫時忘懷殘酷的現實世界,從此成為一個愛好孤獨與沉思的人;而且喚起他內心更高尚的情操,在自我要求下,他也慢慢戒掉了讓他覺得不光彩的種種惡習。
他就是後來寫出《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名著,對法國大革命及當代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的浪漫主義者與自然哲學家││尚‧雅克‧盧梭。
盧梭後來根據自己的經驗說:「兒童第一步走向邪惡,大抵是他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緣故」,引入歧途的不只是他人的誘惑,還有成人的不義對待與不當懲罰。但在少年時代生活坎坷、遇人不淑的他也曾設想:如果當初遇到的都是好師父、對他體貼的大人,又會如何?那他很可能終生是個普普通通的雕刻師,而不會因對環境與自己人生的不滿,一再地反抗與突破,終至成為影響整個歐洲、乃至全人類的巨人。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對強者來說,惡劣的環境、坎坷的際遇正是磨練其心志的最好時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