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她在書桌前讀書時,經常會抬起頭來,望著窗外的風景自問:「我會遇到一個為我而存在的男人嗎?……」
學校放暑假時,一個十五歲的女孩和好友到郊外划船。在湖邊小徑上,看著走在前方的一對情侶,男孩輕輕把手放在女孩的肩上,她心裡有股莫名的感動,忽然幻想也有一隻手溫柔地搭在她肩上;她將和這個男生攜手邁向人生的旅程,永遠不再孤單寂寞。
後來,當她在書桌前讀書時,經常會抬起頭來,望著窗外的風景自問:「我會遇到一個為我而存在的男人嗎?」而這個男人又是什麼模樣呢?她感到好奇,但她生活的周遭、還有她閱讀的書本似乎無法為她提供一個明確的典型。
直到有一天,她在《瑪色爾‧提那伊何》一書裡讀到女主角愛勒的父親對她說:「愛勒,像妳這樣的女孩,是為成為英雄的伴侶而生的。」她感到震驚,但也直覺地認為這就是關於她未來的預言。雖然她不知道未來的伴侶是何模樣,但她知道那一定會是個以他的智慧、文化涵養、專業權威讓她折服、讓她熱烈欽慕的男人。那被選上的男人必然是在反映深深烙印在她心靈深處的英雄形象。但天下女子何其多,她要靠什麼讓英雄選上她呢?一想到這裡,她那追求知識的熱情就燃燒得更熾烈。
她名叫西蒙‧波娃,高中畢業後即進入巴黎大學,主修哲學,並在二十一歲時以第二名的成績通過哲學教師考試,後來成為傑出的存在主義小說家與女性主義者,所著《第二性》一書已成為女性主義的經典著作。
被波娃選上的男人名叫尚‧保羅‧沙特,他不僅在當年的哲學教師考試中勝過波娃(第一名),後來更成為存在主義哲學大師、一九六四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法國的「知性英雄」。當然,波娃也成了被沙特選上的女人,他們雖然沒有正式結婚,但兩人志趣相投、出雙入對,是人人稱羨的「神仙愛侶」。
詩人紀伯倫說:「愛是一個光明的字,被一隻光明的手,寫在一張光明的紙上。」少女情懷總是詩,在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年代,每個少女心中都有她們各自的英雄。但要像波娃般找到她少女時代的「夢幻英雄」,並與之為伴,首先妳必須先儲備也能讓英雄傾心、折服的特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