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64 在法律與醫學的岔路上

瀏覽次數: 30

  他們經常在一起,彼此鼓勵並高估了自己的批評與判斷能力,而且相信自己將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有個功課很好的男孩,從小學到中學,幾乎每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在中學的歷史課堂上,當讀到普尼克戰爭時,他跟其他同學有點不一樣,他認同的並非羅馬人,而是腓尼基人;因為他是猶太人(腓尼基人和猶太人同屬閃族),腓尼基的大將漢尼巴是他中學時代最崇拜的偶像之一,也是他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雖然他的成績很好,但他已察覺到同學間及社會上瀰漫著一股反猶情緒,他覺得向大家證明自己的能力是他最好的武裝。在剛上中學就認識的布勞恩成了他的親密戰友,布勞恩教他對社會的既定秩序採取嫌惡與反動的觀點;他們經常在一起,彼此鼓勵並高估了自己的批評與判斷能力,而且相信自己將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年輕人的好奇心使他對人類事物、自然科學及自己的未來充滿想像,在布勞恩的影響下,他原本決定要在大學裡攻讀法律,但剛興起的達爾文進化論也深深吸引他,覺得它似乎能為進一步認識世界提供希望。高中畢業前,他聽到布魯爾教授在講堂上大聲朗誦歌德所寫關於「自然」的美妙論文,深受啟發與感動,於是改變主意,決定成為一名醫學生——研讀「人的自然科學」,也就是醫學。

  他名叫西格蒙‧佛洛伊德,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精神科醫師,也是精神分析學說的創立者。他年輕時對自己因為是「少數民族」而受到排斥一事頗不以為然,但他堅信「一個積極努力的工作者不致於無法在人文的架構裡找到立足之地」,積極的努力不只使他出人頭地,而且與愛因斯坦、馬克斯同列「影響現代人類的三位猶太人」。

  在高中時代,原本想攻讀法律的他最後卻選擇了醫學,這種轉變似乎很大,而從佛洛伊德的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決定自己未來人生的走向時,除了父母與朋友的影響外,也應該從閱讀、聽演講等各種管道獲得資訊,增加自己的選擇機會。但不管選擇什麼,就像佛洛伊德自己所說,好奇心、求知慾與對人類知識做出貢獻、相信自己將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抱負才是背後真正的動機,也是成功的動力。一如小說家 約翰‧巴斯所言:「每一個人都需是他自己生命故事的英雄。」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