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讚美的話從他最崇拜的老師口中說出,對他起了難以想像的作用;那一晚,成了他人生重要的關口……。
民國初年,一個十六歲的青年從石門灣鄉下來到杭州,就讀浙江省立第一師範。第一學年的學校生活枯燥而又僵化,讓他頗為失望。
但在第二年,他遇到了一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名師。這位老師雖然只教圖畫、音樂,但他的國文比國文老師更精通,英語比英文教師更流利;而且教學認真,總是在上課之前就先在黑板上寫好要講的內容,坐在教室裡等學生,等上課鈴響,他站起來深深鞠一個躬,才開始講課。
他非常崇拜這位老師,原本就喜歡畫畫的他,幾乎是著迷地跟這位老師學畫。有一晚,他有事去找老師,在告退時,老師又把他叫回來,鄭重地對他說:「你的畫進步很快,在我所教的學生當中,從來沒見過這樣快速的進步!」這句讚美的話,特別是出自自己最崇拜的老師口中,對一個容易衝動的十七歲學生起了難以想像的作用。幾十年後,他回憶起當晚的談話,仍有點激動地說:「先生的這幾句話,確定了我的一生,可惜我不曾記得年、月、日、時,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的關口,因為從這晚起我便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
他名叫豐子愷,後來成了開創近代中國漫畫新格局的美術宗師,也是散文名家。而那位讓他感念不已的恩師則是李叔同,民初名士,後來落髮為僧,被人尊稱為「弘一大師」。豐子愷深受李叔同影響,不僅以藝術為職志,後來也留學日本,也以佛門弟子自居,思想超塵出世。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教育是點燃一個火苗,而不是填滿一個容器。」為我們點燃火苗的一定是老師,而不是課本或知識;就像我們在回憶自己受教育的經驗時,想起來的總是老師,而不是方法和技術。師生關係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人際關係,一個好的老師總是扮演著喚醒者與引導者的角色,他喚醒我們對理想的憧憬、對自己的期望;引導我們來到知識殿堂的入口、來到自己心靈的門檻。「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一個修行有成的學生總是對引他進門的老師懷著無限的感念。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