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48 繼承父親的「衣缽」

瀏覽次數: 9

   當他十三歲時,父親看了他所畫的《鴿子》後,立刻把自己的調色板、畫筆和顏料都交給他,認為他已經後繼有人,而把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

  在西班牙的一所美術學校裡,一位少年望著在課堂上講課的老師,比其他同學都來得認真而且更具孺慕之情,因為這位老師正是他的父親。由於父親向校長請託,他才能在十一歲時就進入這所美術學校,接受父親正規的教導。

  敏感的他覺得父親並不快樂,除了去美術學校外,幾乎從不出門;下班回家後,也只是在畫布上塗抹個幾下就擱筆,後來,連這點畫興也沒了,而成天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的風景,一任歲月消逝。

  當他十三歲時,自己畫了一幅《鴿子》的習作,父親看了後非常振奮,立刻把自己的全套「衣缽」:調色板、畫筆和顏料都交給他,用意很明顯,認為兒子已充分展露他的才華,他已經後繼有人,而把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

  不久,父親在住家附近租了一間房子,給他當個人工作室,讓他專心作畫,還每天去看他的進度。當他十六歲時,為了他的前途著想,父親又送他到首都馬德里的一所知名的美術學校就讀,接受更嚴格的訓練,並開拓他的視野。

  他就是巴勃羅‧畢卡索,後來成為很多人公認的二十世紀最偉大、最具創意的畫家。眾所周知,畢卡索喜歡「顛覆傳統」,包括顛覆他自己;當然,他也顛覆了父親想要他繼承的畫風和技巧,在青少年時代,還為「怎麼畫」經常和父親發生爭吵。但對於父親個人,他卻始終充滿了孺慕之情。

  畢卡索後來說:「每當我在畫男人畫像時,總要想起父親;對我來說,男人就是唐‧何塞,我的全部生命。」唐‧何塞就是他父親的名字,有一段時間,畢卡索不只仰慕父親,還極度依賴父親;有些專家就指出,為了擺脫這種依賴,而使得畢卡索後來非常渴望自由,並將這種渴望轉移到繪畫創作上,結果有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

  詩人席勒說:「讓我們成為父子的不是血與肉,而是心。」看看一個最顛覆傳統、最叛逆的偉大藝術家如何談起他的父親、還有他對父親的想法和感情,應該可以給我們一些省思吧!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