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思枯竭的他正望紙興嘆時,忽然想到他崇拜的一位作家,於是想像自己就是那位作家,將自己原先的一句話轉換成那位作家可能的寫法……。
有一個中學生,最怕的是作文課。每次要寫作文,他就立刻變得腦殘腸枯,心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如何下筆。
有一天,老師又發下一道作文題目,文思枯竭的他正望紙興嘆時,忽然想到不久前在電視上看到一位他崇拜的名作家,這位作家在措辭遣字方面風格獨特,很有一套。他於是想像自己就是那位作家,將自己原先的一句話轉換成那位作家可能的寫法。譬如他原來想寫「那個男人走進房間」,但這種文句平板而庸俗,他想如果是那位作家的話,就應該將它寫成「那個高大的男人走進房間」。如此反覆琢磨,以己之腹度那人之心,這句話最後遂變成「那個高高瘦瘦的男人,痛苦而疲憊地走進燈光幽暗的房間」。
老師看了,大為讚賞,說他作文的表達能力進步很多。從那時起,每遇到作文或要寫什麼東西時,他就把自己當成那位名作家來寫,結果就越寫越好,他也因而有了那位作家的寫作風格。
他名叫R‧哈特里,後來雖然沒有成為名作家,但卻是英國頗有名氣的心理學家。前面所說的經驗不僅提升了他的寫作能力,而且還提供他「心理學的靈感」,在後來做了個特別的實驗,證明人確實可以經由假裝、扮演、認同於某個對象,而改善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哈特里的這種「學做他人樣」,是介於「認同」與「模仿」之間的一種心靈運作。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會認同一些英雄人物,譬如張忠謀或希拉蕊,將他們視為我們在「人生大方向」上的精神導師,而在潛移默化中,我們的一些生活小節就會不知不覺地模仿他們,或自問:「遇到這種情況時,張忠謀會怎麼想?希拉蕊會怎麼做?」這樣的仿同或自問,可以讓我們「涵攝」、「吸納」一些更成熟、更好的元素,久而久之,就成為自己的東西。
只要不是邯鄲學步、畫虎不成反類犬,它們其實也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學習方式。沒有人能夠不經由學習,而成為他自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