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雖然孤獨,但並不寂寞。也許是為了彌補他在學校找不到溫暖的缺憾,他選擇大自然做為他的良伴……。
美國南方有個男孩,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但父母卻在他七歲那年離婚,此後他就輪流由父母照顧,而父母又因工作關係經常搬家,結果從讀小學到高中畢業,十一年當中
,他一再轉學,共換了十四所公立學校。
每到一個新學校,好不容易和同學、老師建立起一點感情,卻又要離開他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進入陌生的學校,面對陌生的同學和老師。這種遊牧生活使得原本就比較內向的他在整個青少年時代顯得相當孤獨,缺乏知心的朋友。
他雖然孤獨,但並不寂寞。也許是為了彌補他在學校找不到溫暖的缺憾,他選擇大自然做為他的良伴。因為父母多半住在郊區,他父親有一段時間還以船屋為家,即使搬到城裡,附近也都有公園。所以每搬到一個新地方,他就自己一個人到森林裡、山上、海灘、河邊去探險,仔細觀察那裡的昆蟲、鳥類、魚類和各種花草,並和他們交談,將他們是為自己知心的朋友。
他名叫愛德華.威爾森,在從阿拉巴馬大學畢業後,又到哈佛大學深造,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後來以《論人性》、《螞蟻》二書兩度獲得普立茲獎,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也被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社會生物學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社會行為(包括人性)的一門知識,如今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學派。
威爾森在成名後說:「我在很早以前就下定決心——將來要做一名博物學家以及科學家。關於這一點,如果一定要加以解釋的話,我想原因在於我是家裡唯一的孩子,而且又過著有點類似吉普賽人似的流浪生活。」當他後來又到美國南方做田野研究時,想起的總是他青少年時代自己一個人在同樣的地方搜尋各種生物的情景,彷彿重溫舊夢,讓他心裡感到無限的溫暖。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條件都不相同,但不管什麼環境或條件都各有利弊得失,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像威爾森這樣,也許你無法改變你的環境和條件,但你可以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態度和做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