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一所學校都沒有的窮鄉僻壤,正值求學階段的他,沒有老師和同學,他能讀的只有家中那幾本書……。
在日本江戶時代,有一位少年,父親是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手下的一位醫師,當他十四歲時,父親因不忠的罪名而全家被流放到千葉縣的一處窮鄉僻壤。
他正值求學階段,但流放地根本沒有學校,他當然也就沒有老師和同學,更糟的是他家裡只有寥寥幾本書,唯一比較像樣的是一本《大學諺解》——以日文寫成,用來詮釋中國四書之一《大學》的讀本。
在貧瘠而孤獨的環境中,他能讀的只有家中那幾本書,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只能請教失意的父親。好學的他很快將《大學諺解》背得一字不漏,因為無事可做,他開始默寫《大學諺解》,先是直的默寫一遍,然後又橫的默寫一遍,每天反覆練習,真正做到滾瓜爛熟、倒背如流的地步。
直到他二十五歲時,父親獲赦,全家才又回到江戶(東京)。
他名叫荻生徂徠。在回到人文薈萃之地後,他原本以為自己會因「讀書不多」而難以出人頭地,想不到由於自己過去徹底地精讀《大學諺解》,使他不僅擁有閱讀中國古文原籍的能力,而且對文質微妙的變化有著比別人敏銳的感覺與趣味。他的漢學實力很快就壓倒了當時江戶的學者,不久即成為日本「「古文辭學派」的創始人。
日本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漢學造詣也很深,他晚年回憶說:「孩提時,我曾到聖堂的圖書館,專心摹寫徂徠的《諼園十筆》,現在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再度重覆當時的情景。」夏目漱石和荻生徂徠一樣,深厚的漢學根基都建立在反覆研讀少數幾本經典著作上,這就好像一個人只會一套拳法,但只要反覆精練,也可以成為一代大俠。
英國文學家艾迪生曾說:「閱讀之於心靈,就像運動之於身體。」對於運動,很少人會希望自己十項全能;但對讀書,很多人卻以為書是讀得越多越好,這樣才能顯出自己學識的淵博,但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淺嚐即止,那讀再多的書也是「船過水無痕」,受益有限。與其多讀不如精讀,仔細咀嚼、再三反芻,這樣才能充分吸收,成為自己的養分,這也是為什麼「讀五本普通的書不如一本好書讀五次」的原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