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他鄉異地開始新的學習旅程後,他也開始寫日記,點滴記錄自己的想法。他在日記裡勉勵自己:「知識的領域廣闊無比,真理的探求永無止境……。」
在一間老房子的窗前,一個十四歲的少年花了十二天的時間,寫完自己的童年史,在結束的地方高興地寫了四行小詩:「生活是一面鏡子╱我們努力尋求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中辨認出自己。」
他即將離開家人,到普爾塔高等學校去就學。他知道這是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所以在告別童年時,對自己的過去做了一次漫長的回憶與反省;然後懷著興奮與期待的心情,到他鄉異地開始新的學習旅程。
到了普爾塔高等學校後,他開始寫日記,點滴記錄他的想法。「從開始寫這本日記以來,我的心情完全改變了。當時我們置身於生氣盎然的盛夏,可如今,唉!我們已進入深秋;當時我是個低年級的小孩,現在卻已升入了高年級。……我的生日來了又去,我已經長大了——時光匆匆恰似春天裡的玫瑰,歡樂易逝彷彿溪流中的水沫。」
但在深切的反省後,他又重燃希望:「此時此刻,我覺得自己對知識、對世界文化充滿了強烈的渴求。這種衝動是由洪保引起的,我剛剛讀了他的作品。但願他能像我對詩的熱愛那樣持久!」然後為自己擬訂了一個龐大的讀書計畫,他在日記裡說:「知識的領域廣闊無比,真理的探求永無止境。」
他名叫弗列特里希‧尼采,也就是後來寫出《瞧!這個人》、《偶像的黃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書的偉大哲學家。尼采曾說他二十五歲以前讀前人的偉大作品,二十五歲以後即開始「讀自己」,去傾聽自己的內在之聲,他的很多偉大著作都是來自這種內在之聲。其實,他在更早以前就開始「讀自己」,因為撰寫童年史和寫日記就是「讀自己」的最好訓練。
有很多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從青少年時代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不僅是在傾聽自己而已,它更是與內在自我的交談。透過這種傾聽與交談,你可以成為自己最知心的伴侶,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渴望與心情,並適時地對自己提出最溫馨的規勸和勉勵,日積月累,即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