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18 接受軍事訓練洗禮的感性

瀏覽次數: 211

  父親完全無視於他的氣質和興趣,硬逼他去讀軍校,想將他培養成一個威武的軍官。在身心飽受折磨之後,他終於病倒、退學……。

  在布拉格,有一個瘦削、蒼白、文靜而有點神經質的男孩,小時候,因為母親懷念早逝的女兒,而將他當女孩子打扮,為他留長捲髮,還給他洋娃娃當玩具,一直到六歲為止。但他那當過軍官卻壯志未酬的父親,則在他十二歲時,就硬把他送到聖波藤的初級軍事學校,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威武的軍官。

  以勇猛、堅毅為訴求的軍事教育完全不適合於他,在耐心忍受四年強調紀律、敵視個性的住校生活後,他痛苦萬分,表達了不想再撐下的願望。但他父親視若無睹,又將轉到另一所軍事學院;結果在第五年,也就是他十七歲時,因為受不了嚴厲緊張的訓練與生活而病倒,他父親只好讓他退學。

  從軍校退學後,他花了三年的時間補習進修,然後在二十一歲時考進布拉格大學,主修文學;後來又到慕尼黑大學研讀藝術史與哲學。

  他名叫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後來以《杜英諾悲歌》等詩作聞名於世,是文壇公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德語詩人。成名之後的里爾克在回憶青少年時代的軍校生活時,曾說:「精神上的痛苦有甚於身體的痛苦」,他認為那段人生是造成他日後諸多心理困擾的原因(當然,有些困擾是小時候被母親「男扮女裝」所致)。

  這固然表示父母的觀念和教養方式會對子女的身心健康與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但軍校生活對里爾克卻也非一無是處,我們讀里爾克的詩,很容易即能感覺出某種不一樣的味道,他的詩雖也是感性的,但卻是精確、簡潔而內斂的感性。換句話說,是一種經過「軍事訓練洗禮」後的感性,也是一種令人讚賞的獨特的藝術形式。雖然里爾克抱怨他的軍校生活是在白費時間與精力,但藝術評論家及精神分析家大抵認為,違反其志趣的軍校生活反而「平衡其極端的感性,使其思想更加精深,而開啟了他對人類困苦的特別瞭解」。

  人生有很多經驗不僅不是出於自願,而且還讓人有無所逃的痛苦,但凡走過的必然留下痕跡,所有的經驗,不管多無謂或痛苦,都能成為建構自己獨特性的素材。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