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預期會成功,但卻事與願違,遇到了挫折,於是他分析失敗的原因,擬訂新的策略,尋找新的目標……。
美國有一個高中生,除了學習學校的課業外,心裡想的就是如何賺外快。有一天,他發現有一台二手彈珠台,心想如果將它租給他知道的一家地點很好、顧客也很多的撞球場,自己就可以坐收租金;於是用三十五美元將它買下,誰知道撞球場的老闆卻說他們已經有了四台彈珠台,沒有空間再擺了。
但他並不氣餒,他認為那是撞球場老闆怕他的彈珠台會「分走」原來的生意,所以才找個托詞拒絕他的。於是他轉而去找地點好、客人多而又沒有「競爭」關係的目標,後來他相中了撞球場附近的一家理髮店,向老闆提出比付租金更誘人的合夥條件,在他的遊說下,老闆欣然同意。
合夥條件是將彈珠台放在理髮店裡,給等候理髮的客人付費玩耍,收入的百分之八十歸他,百分之二十給理髮店老闆。因為這家理髮店的客人很多,他第一個禮拜就有七十美元的收入。於是他又去買更多台二手彈珠台,以同樣的合作模式去找更多的合夥人
,每個月就有二百美元的固定收入。幾個月後,他又有了新的賺錢點子,而以一千二百美元的代價將這項業務轉讓給他人。
他名叫華倫‧巴菲特,從小就很有商業頭腦的他,在二○○八年以六二○億美元的資產成為世界首富,這些資產主要都來自他睿智的投資。世人雖封他為「股神」,但股票只是他一部分的投資而已,巴菲特從小就表現出非常多元化的投資與經營策略,除了「合夥投資彈珠台」外,十四歲時,他還以兩份送報工資存下來的一千二百美元,買下了四十英畝的土地,並把這些土地轉租給佃農。
其實,賺錢並非巴菲特的主要目的,他說:「我享受過程更甚於結果。」從他投資彈珠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成功的模式:先擬出一套計畫或策略,如果事與願違,遇到挫折,那就去分析失敗的原因,重新擬訂新的策略;而在嚐到成功的果實後,又去找新的目標,面對新的挑戰。不只賺錢,其他目標也都是如此,最重要的是「享受動腦筋、花心血去克服困難,證明自己可以成功的過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