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47 從對立中產生和諧

瀏覽次數: 19

水集 回首來時路 9

M:

  每個人都有矛盾和衝突,有些人的矛盾和衝突似乎特別多,但如果能將它們整合成為一種更高的和諧,那就能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影星金城武,就具有這樣的魅力。他出生於台北萬華,父親是第一個將養鰻技術引進台灣的日本人,母親是臺灣人。父親在台灣和日本間來來去去,金城武小時候主要和媽媽、外婆生活在一起。

  雖然會說一口流利的台語,但鄰居還是認為他是日本人;而在上日僑學校後,那些日本同學又說他是台灣人;後來轉讀美國學校,身份又變得更加複雜。不管鄰居或同學,都不把他當「自己人」,這種認同混淆讓他覺得很苦惱。

  除了靠打球來發洩精力和苦悶外,家人是他最大的支柱。父親雖然經常不在家,但一回來就會帶全家人出去玩,而且也給他做人做事方面的指導,長大後更將他當朋友看待,讓金城武一直認為爸爸是「世界上最帥的人」。

  更貼心的則是母親。母親不只把孩子、家庭放在首位,篤信佛教的她更經常帶著小金城武去拜佛。與媽媽一起禮佛的童年經驗,不只讓他的心靈獲得寧靜,也跟他日後到印度朝聖、皈依密宗,對影藝工作淡泊處之的態度密切相關。

  但也許就是這種特殊的成長經驗,造就了日後的金城武。外僑學校使他比別人更早具有國際觀,能說台、國、日、英、粵多種語言,雖然曾因認同混淆而變得比較內向、喜歡思考,但國際學校的自由開放,又使他不愛受管束、不太在意他人看法;金城武巧妙地結合這兩者,形成他獨特的風格與魅力。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身世更為複雜:父親是從肯亞來美國讀書的黑人,母親是美國中西部的白人,在他兩歲時,父母離異,母親又嫁給一位來自印尼的留學生。六歲時,隨母親和繼父到印尼生活了四年,然後被母親送回夏威夷,受外公外婆照顧。在檀香山就讀一所只有三名黑人學生的私立學校。

  歐巴馬的種族矛盾比金城武要嚴重得多,他的迷惘與痛苦也更為劇烈,他在自傳中坦承在中學時代,為了想將「我是誰」這個惱人的問題擠出大腦,曾藉吸食大麻和嗑藥來麻醉自己。

  母親無疑是影響他最深的人。在印尼生活時,她就教導小小的歐巴馬要有兩種認同:一是要效法他的生父,「你的父親是個了不起的肯亞黑人,他回到自己的土地,為族人而奮鬥。」一是要認同美國文化,雖然沒有錢供他讀多數外國小孩上的國際學校,但一個星期有五天,她會在清晨四點鐘就叫他起床,利用美國的函授課程教他英文和認識美國文化,然後再去上學。

  雖然在中學時代難免迷惘與痛苦,但歐巴馬最後還是靠母親的教誨與提醒,穿越荊棘與迷霧,化阻力為助力,走出一條光明大道。他的成功就像他在第一次競選美國總統時喊出的口號:「重新聯合分裂的美國社會」,他消弭自己身上看似彼此衝突、矛盾的成分,將黑人與美國文化融合成一個更高的和諧體。

  而金城武豈非亦是如此?其實,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矛盾、衝突,庸人為此感到迷惘,但聰明人卻能將原先的危疑轉化成他人難以擁有的機會,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用對立的東西製造和諧。」

W上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