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42 電影背後的心路歷程

瀏覽次數: 55

水集 回首來時路 4

M:

  你說李安和史匹柏是你最喜歡的導演,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之旅》和史匹柏的《侏儸紀公園》你都看了好幾遍。在電影導演界,李安與史匹柏可說是一時瑜亮,但他們的電影風格和心路歷程卻迥然有別。

  李安來自傳統的書香世家,當校長的父親相當威嚴,像一座山給他安全感,但更給他無名的壓迫感。父親期待他能讀個好大學,將來當個出色的學者,可惜李安不太會唸書,成績中下,看電影成了他當時唯一的慰藉。兩次大學聯考都落榜,父親的失望和他的愧疚讓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中,後來因怕他出事,父親勉強妥協讓他改考五專,去唸他喜歡的國立藝專影劇科。但在畢業後,父親還是希望他出國深造,得到個學位,將來好回台當教授。

  在與父親的緊張關係中,母親成了他的避風港。母親知道這個「看葉子飄半天還不讀書」的兒子多愁善感,小時候經常在周日帶他去教會,每天禱告。母親樂觀而看淡世事的態度影響到他,使他能逆來順受,覺得受些挫折(包括他電影研究所畢業後,有六年無業在家)也沒什麼,不會因此而滋生憤恨、不滿。

  史匹柏則是很早就「進入」電影這個行業,他不只喜歡看電影,十二歲時就用父親送他的八厘米攝影機記錄家人生活,學習如何運鏡、剪輯、配樂等等,為了滿足他這位「小導演」的夢幻,父母和三個妹妹都成了忠實演員。攝影的想像世界成了他青少年時代排遣鄉居生活的沉悶、撫慰在校被同學欺負(他是猶太人)的不愉快、逃離失和父母在夜裡不斷爭吵聲的法寶。

  身為電機工程師的父親希望他往理工方面發展,對數學、化學等功課要求嚴格,但這些卻正是他所憎惡的。而做過鋼琴演奏家的母親,「就像一個大姐姐般充滿活力,對我提供鼓勵」,有一次,他母親還用壓力鍋燜煮三十罐櫻桃,讓它們爆開來,將廚房噴得「血淋淋」,好讓他拍些非常恐怖的鏡頭。

  雖然史匹柏在十六歲以前就自己拍了十幾部短片,其中有幾部還得了獎。但當他去申請長堤的電影學院時,卻接連三次都因高中成績太差而被拒於門外,而只能改讀英文系。但他無心學業,繼續自己喜歡的電影工作,在二十一歲時獲得環球製片的七年合約,即正式進入電影這一行。

  李安和史匹柏的電影雖然都很好看,但兩人的導演之路卻迥然不同,挫折也不同。李安和父親的關係一直沉默而緊張,父親對他的遺憾總是多於鼓勵,而他自己也覺得難過、變得很壓抑。但「沒有壓抑,何來爆發?」讓李安嶄露頭角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多少就是在處理他和父親的關係,如果當初他們父子關係開朗溫煦,那還會有今天的李安和他的電影嗎?

  史匹柏走的是不一樣的路。父母失和(後來離異)一直是他成長過程中最大的痛,他除了藉進入想像世界來求得解脫外,後來的作品更是在表達「創造一個我嚮往已久的和樂家庭」的想望。

  看一個人拍出什麼樣的電影,就可以知道他是怎麼樣的人。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但願你在喜歡李安和史匹柏的電影之餘,更能多多了解他們的成長和心路歷程,作為自己的借鏡。

W上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