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集 吳鉤霜雪明 8
M:
有一位言情小說作家,一個月可以寫一本十幾萬字的言情小說,一年可以出十本小說,沒幾年就「著作等身」。但所寫的一百多本小說卻沒有一本能引起文評家的重視,更不要說流傳後世了。他的小說就像廉價的盒裝飲料,被讀者「看完即棄」。
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花了將近七年的時間,才完成《戰爭與和平》。在這部卷帙浩繁的史詩性巨著裡,出現的人物多達五百五十九人,呈現的是一八○五年到一八二○年,從拿破崙入侵俄國到十二月黨人運動期間,俄國社會變動的點點滴滴。單憑這部小說,托爾斯泰就已成為不朽的文學巨擘。
為了做到連微小的細節都忠於現實,托爾斯泰所收集的相關歷史資料和著作,多得可以成立一座小型圖書館。而為了講究寫實逼真,他更親臨其境,到發生重要戰役的幾個現場做實地考察和採訪。他更一再改寫他的初稿,保留下來的手稿多達五千二百餘頁,光是小說的開頭就有十五個版本;多數章節都經過七遍的修改和抄寫(抄寫的工作由他妻子負責)。
一八五九年,達爾文發表他的曠世鉅著《物種原始》,這本倡言進化論的科學著作使他一夕成名。很多人津津樂道於達爾文原是個浪蕩子,在愛丁堡大學就讀時,不務正業,成天騎馬、溜狗、打獵,後來搭乘「小獵犬號」,參加繞行世界、為期五年的科學調查團,在這趟科學之旅裡,他看到了許多自然奇觀,發現了大量化石,觀察了無數的動植物,而就是這些特殊的經驗使他產生了進化論的偉大理論。
這給人一種印象:達爾文似乎是「輕鬆而快速」地發現了偉大的真理。但事實並非如此。達爾文在一八三六年就從那趟科學之旅回到英國,二十三年後才發表《物種原始》,在這漫長的二十三年間,達爾文並不是在騎馬、溜狗、打獵,而是埋頭在整理他的資料、構思他的理論。
心理學家格魯柏曾仔細研讀達爾文在旅遊歸來到發表《物種原始》期間浩繁的思想筆記,他發現達爾文並不是一開始就獲得結論的,而是一再地摸索、碰壁、增添、修飾,才慢慢形成其理論的。雖然他在一八三八年就大致有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但他覺得自己的理論太過新穎,可能會引起大量的反對聲浪,所以他又花更長的時間仔細蒐集資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直到一八五九年才大功告成。
我們通常只注意到某人「忽然」成功了,但卻鮮少去瞭解這個「忽然」背後,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勤而漫長」的工作。
有些事是急不得的。真正而有價值的成功,通常是來自辛勤而漫長的努力,就像蚌對待一粒沙般,唯有日積月累,才能使它變成珍貴的珍珠。用「快速」養珠法或造珠法造出來的「珍珠」,只是膺品,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W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