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195 傾聽內心的衝突

瀏覽次數: 8

  赫曼.赫塞和里爾克都在「傾聽」自己內心的衝突,只是「傾聽的方式」不太一樣而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曾接受過六十次的心理治療。他說他所接受的心理治療告訴他,不要壓抑或屈服於潛意識中的「混戰」及「無法控制的念頭」。他膾炙人口的小說《徬徨少年時》,就是在接受心理治療後,所做的自我分析工作。

  劇作家威廉.英格,則認為心理治療使他對「人類生活及整個西方文明有更基本的瞭解。」

  這一類藝術家認為,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他們「抓住」油然而生、縹緲不定的內在衝突,「洞識」它們的本質,並「追查」其更深的根源,而有助於他們的創造活動。

  但另一類藝術家,譬如詩人里爾克、小說家卡夫卡和喬埃斯,則極力避免心理治療,擔心心理治療會損害他們的創造力。里爾克接受心理治療後,在寫給友人的信裡說:「倘若我心中的魔鬼離我而去,我怕我心中的天使也將振翼而飛。」這些藝術家擔心的是,心理治療會「化解」他們潛意識中的衝突,而衝突卻是他們創造力的來源。因此,當心理治療欲將他們帶離內心的衝突時,他們反而會起來「護衛」它,而中斷心理治療。

  事實上,這兩類藝術家都在「傾聽」自己內在的衝突,只是「傾聽的方式」不太一樣而已。赫塞透過心理治療師之助,可能對自己的問題產生新的理解,但里爾克則更希望由自己去模索探尋。

  精神分析家認為,創造活動是藝術家的「自我心理治療」,他們對自己內心的衝突特別敏感,而且能「正視」、「傾聽」這些衝突,這恐怕是我們在面對人生各種衝突時應有的態度吧!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