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4
當心中流過一件悲傷的往事時,你所「觀」的不是「我的悲傷」,而是「一種悲傷」。
有一個離婚婦人,成天鬱鬱寡歡,心裡想的都是自己婚姻生活中的不幸,她對人生失去了興趣,甚至企圖自殺。後來,她成為心理治療學家狄西拉格的病人。
狄西拉格要她安靜地坐著,凝視壁上時鐘的秒針,不要分心,這當然是很困難的事。因此狄西拉格又要她在發現自己的心思飛離時,就記錄下注意力中斷的時刻,以及當時心中浮現的念頭。
當時,流過這位離婚婦人心中的念頭,主要是對自己與丈夫間種種不幸的懊惱。但她很快發現,除了這些懊惱外,還有一些自己原先不太注意的想法,在凝視秒針的過程中,它們突然冒出來,但很快就被自己的悲傷所遮蔽。
狄西拉格說,透過這種方法,主要是想讓病人瞭解,她心中存在的不只是那些不幸往事而已。凝視秒針這件事,就像佛家修習中凝神注意自己的呼吸般,目的是要使病人成為她障礙情緒的「觀照者」,而非一個「憂鬱的思想者」。
佛家的「觀」,是讓各種心造心生的想法一一流過心中,既不排斥它,也不歡迎它,而是凝神觀察它,若即實離。心中流過的若是一件悲傷的往事,你所「觀」的不是「我的悲傷」,而應是「一種悲傷」。依此類推,可以深刻察照萬物的本性,而帶來心靈的解脫,體證涅槃。
這種「觀」,西方的心理學家稱為「分離的覺察」,狄西拉格認為,「觀」的首要目標是在向病人顯示他自己的心靈運作的過程,他會慢慢發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甚至「外面」,有一個寧靜而堅強的「神我」,它能觀察、指名、看到追悔既往痛苦或沉緬在將來幸福中的「其他的我」。認同於這個中性的、觀照的「神我」,才能跳出樊籠,脫離苦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