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4
馬克吐溫生於哈雷彗星來臨時,死於哈雷彗星重臨又離去時,這是巧合,還是另有他意?
一九八五年,哈雷彗星重臨地球的上空。
哈雷彗星上一次來臨是一九一○年,它帶走了知名的詼諧警世作家馬克吐溫。再上一次哈雷彗星來臨時,也就是一八三五年,馬克吐溫在這個世界上出生。
古代的星相學家也許會說,馬克吐溫是哈雷彗星來投胎轉世的,他的作品帶給世人的正是「哈雷彗星式」的啟示作用。但某些心理學家則認為,馬克吐溫與哈雷彗星同時抵達這個塵世,對他而言是一重大的心理事件,當哈雷彗星下一次重臨又離去時,幽微的心理暗流自垂垂老矣的馬克吐溫心中奔湧而出,使他也跟著撒手人寰。
有一個七十九歲的老婦人,過去三十五年來,在每年二月底到三月中的時候,就會出現結腸炎、排便不順、關節炎、憂鬱等症狀。後來她接受心理治療,在治療期間才聯想到她唯一的愛子,在他十九歲生日的前兩天,也就是三月十二日,死於韓戰的戰場上。三月是令她傷心的月份,所以每年到這個時候,身體就會開始不舒服。
心理學家將此稱為「紀念性反應」,它約可分為三類,一是當事者會潛意識地選擇某一特殊時刻,來「紀念」過去的某個心理負荷事件;一是因為某些潛意識的理由,而定期一再出現不適的症狀;另一是在自己活到父母過世的年紀,或子女活到自己過去身受創傷的年紀時,就會因情緒不平衡而發病。
馬克吐溫生於哈雷彗星來臨時,死於哈雷彗星重臨又離去時,也許只是一種巧合。而那位老婦人在每年二、三月間發病,也許只是氣候的關係。但我們還是願意相信,它們更可能是一種「心之祭」,是個人對生命中重大事件的「紀念性反應」,這樣,肉體的病痛與死亡才有超乎物質層面的意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