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日本古文辭學派的宗師,少年時代在窮鄉僻壤中徹底精讀家中有限的書籍。
荻生徂徠是日本江戶時代知名的漢學家,他父親荻生方廣是一位醫師,曾在德川綱吉手下做過事。當德川綱吉升任幕府的第五代將軍時,荻生方廣被認為是不忠的人,而被流放到現在日本千葉縣的一處窮鄉僻壤。當時徂徠已經十四歲,那裡根本沒有學校;他沒有書、沒有老師、沒有同學,家裡只有一本比較像樣的書──《大學諺解》(以日本假名寫的,用以解釋中國四書之一《大學》)。
在貧瘠而又孤獨的環境中,徂徠開始徹底精讀家中有限的書籍,遇到不懂的地方,除了失意的父親外,沒有可以請教的老師,好學的他只好從頭到尾背誦所讀的書。在背誦如流後,因為沒有別的書可讀,也無事可做,只好再讀同一本書。在將《大學諺解》直的默寫一遍後,閒著也是閒著,於是又將它用橫的默寫一遍,真正做到了滾瓜爛熟、倒背如流的地步。
他就這樣在鄉下待了十年。二十五歲時,父親終於獲赦,全家重回江戶。這時,徂徠不僅擁有閱讀中國古文原籍的能力,而且也因徹底地精讀,而對文質微妙的變化有著敏銳的感覺與趣味。他的漢學實力很快就壓倒了當時江戶的學者,不久,即成為日本古文辭學派的創始者。
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也有很深的漢學造詣。他小時候不太喜歡與其他小孩玩耍,只靜靜地看自己喜歡的書。晚年在一篇《回憶》的隨筆裡,他說:「孩提時,我曾到聖堂的圖書館,專心摹寫徂徠的《諼園十筆》,現在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再度重覆當時的情景。」
夏目漱石的漢學品味,深受徂徠的影響,他們深厚的根基都建立在反覆研讀少數幾本經典著作上,並因此而成為一代宗師。
雖然「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但「博大」與「精深」往往是不可兼得的,要「深」雖不一定要有徂徠的「困」,但「靜」卻是必需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