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110 與女性治療學家卡普蘭談性與愛

瀏覽次數: 37

〔前言〕

  在美國,海倫.辛格.卡普蘭(Helen Singer Kaplen)是僅次於馬斯特及瓊森夫婦,在性治療上坐第二把交椅的人。她的出身說明了她的特色,她是一名女臀師、一名女精神分析學家、一名以動物行為及學習理論獲得博士論文的女學者。醫學、心理學、動物行為,再加上她是一位女性,使她在討論人類性行為上有一個比較堅厚的基礎,比較寬廣的視野。目前她在紐約康乃爾醫學中心教授人類性行為並負責推動紐約醫學院的性治療計劃。在對談中,她抨擊目前甚囂塵上的「社會生物學」,她認為那批人在論及人類性行為時,忽視了愛的存在。

  本文是她接受OMNI雜誌專訪的節要,原載1983年7月《心靈雜誌》。

  「西蒙說男人追尋性的變化,但他所指的是沒有愛情或者在兩次愛情事件的空檔中的男人,他把『心無所屬』的男人和『心有所愛』的男人的經驗搞混了。一個在愛中的男人,他的眼裡只有他的愛人,事實上,他傾向於過度高估或理想化他的愛人。愛對男人和女人來說,同是一種可愛的瘋狂。」

生物因素與文化因素無分軒輊

  問:你同意西蒙(D.Symons)所說男女的性行為因為生物學上的理由而有顯著不同的觀點嗎?(編按:西蒙為加州大學的人類學家,一九八一年出版《人類性行為的進化》一書,以社會生物學的觀點來闡釋男女性行為的差異。)

  答:我同意性行為有很強烈的生物學因素,也同意有很多男女性行為的差異是屬於生物性的,但這並不表示文化的因素就較不重要。男性性行為和女性性行為不同,其間並無孰優孰劣的差別,它們是互補的。

  問:無性別差異的教育能消除男女兩性在性行為、性感情及性態度上的不同嗎?

  答:即使我們用完全一樣的方式來撫養男孩子和女孩子,他們長大後也可能會不一樣。就像你在無性別差異的環境中飼養公牛和母牛,牠們的行為或表現也不一樣,但動物的性別差異出入很大,有些動物兩性的外表看起來非常類似,你要查看牠們的性器才知道是雌是雄,譬如光看一隻狗的行為或外表,你就無法確知牠是公狗或母狗(除非母狗正處於發情期)。在這方面我們人類大概是介於牛與狗之間。

大腦就像性器有男女之別

  問:西蒙說大腦也有男女之別,就像性器有男女之別一樣,你對這個理論有何看法?

  答:這已不再只是一種理論,而是一個已經確立的事實。我們尚未完全明瞭它的含意,但就像為了生殖與生存的目的,男女的身體是互補的,能彼此搭配般,男女的大腦也不同,而使男女的行為型態能像肉體一樣美妙地互相搭配。

  男女間的很多差異都來自男性荷爾蒙(《testosterone),若沒有男性荷爾蒙,一個胎兒就會發育成女性。而到青春期,男性荷爾蒙對男孩子又產生另一個大衝擊,除了性器外,我們身上的很多組織譬如肌肉、骨骼、皮膚、大腦等都對男性荷爾蒙非常敏感,這也是男女兩性不只在外表,而且在行為上有很大不同的原因。如果您給一個女人這種男性荷爾蒙,那她在兩個禮拜內就會長出鬍鬚來,而且覺得較有性慾。

性慾強度造成男女性行為的差異

  問:妳認為男女性行為間的主要差異是什麼呢?

  答:我認為所有差異都來自男性性慾的強度,男性性慾比女性高很多,所有其他的差別都由此衍生出來。

  男性的性慾有驅迫性,較不容易經由學習而加以壓抑,女性的性慾則較多變、較有彈性、較易受學習經驗的影響。一個女人可以被挑起情慾,且有比男人更多的性高潮,但她不像男人一樣衝動。譬如你若告訴一個小女孩說不要自慰,她通常會聽話,但男孩子則仍繼續自慰,這部分是因為男孩子的性慾較強烈的關係。我這樣說,並不表示性行為中沒有重要的文化因素,而是認為我們性行為中的生物因素過去受到了忽視。

  問:這是否也是女性較少有性變態的原因?

  答:是的。但我不喜歡將它們稱為性變態,我想「性變異」(sexual variations)可能是一個較好的名稱。如果一個女孩子的性被嚴厲禁制,她可能會變成「無性的」(asexual),但如果男孩子受嚴厲禁制,則他較可能會發展出替代性的性表達方式,譬如說戀物症。我從沒有看過有戀物癖的女孩,女人不會在看到鞋子或者撫玩手套時挑起情慾,但男人卻經常將這些物品視為「被禁止的性」的象徵。

「心無所屬」與「心有所愛」的表現不同

  問:男性這種來自生物學的強烈性慾是否和西蒙所說,男人天生比女人渴望有較多性的變化相一致?

  答:我完全不同意西蒙所說男人想要而且需要有較多性伴侶的結論,我的臨床經驗相當清楚地指出,男人和女人都是想成雙配對的,我們形成強烈的一夫一妻關係,這是人類性經驗的基石。

  西蒙說男人追尋性的變化,但他所指的是沒有愛情或者在兩次愛情事件的空檔中的男人,他把「心無所屬」的男人和「心有所愛」的男人的經驗搞混了,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能符合他性幻想的女人在一起,他是不需要也不想要多換幾個性伴侶的。

  一個在愛中的男人,他的眼裡只有他的愛人,事實上,他傾向於過度高估或理想化他的愛人,愛對男人和女人來說,同是一種可愛的瘋狂。

  問:照妳這樣說,我們人類在基本是屬於單偶(即一夫一妻)的,而非如西蒙所言是雜交的?

  答:沒有人確知是如何,但我相信應該是單偶的。絕大多數的人類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夫一妻的模式上,這是共通的普遍現象。譬如在某些社會裡,年輕人比他們的前幾代有較多的性自由,但他們並不見得就是雜交的,如果你讓孩子們單獨去生活,不強迫他們做這做那,他們通常也都會自動形成一雙雙一對對的。

  有配偶的人比獨身者較健康,壽命也較長,一夫一妻制並非只是女性的偏愛,男人也想要而且需要一夫一妻制。事實上,當男人失去配偶時,比女人表露出更多的不適與痛苦跡象。

  問:妳認為西蒙能研究彼此相愛的伴侶,他可能會得到關於一夫一妻制的不同結論嗎?

  答:對。如果一個人很愉快地和另一個人結合,他不會主動去尋找其他的伴侶,如果西蒙具有一點臨床經驗,能暸解到男人和女人不再有所連屬時所感到的孤獨,四處追尋卻找不到一個所愛的人時所感到的痛苦、憂鬱與悲哀,他就不會下那種判斷。

  問:妳認為持久的愛的關係需要那些要素?

  答: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我們演化出一些行為型態來,舉例言之,「相互依附」是母親與嬰兒關係的特徵,若沒有這種關係,嬰兒就無法生存。母子兩人在分開時,彼此都會覺得沮喪,只有在一起時才覺得舒服,他們彼此對對方一丁點兒的不舒服都極敏感,他們不會彼此競爭,母親保護著嬰兒,即使嬰兒在半夜用哭聲將她吵醒時亦然。

  這種「相互照顧」亦存在於浪漫愛的關係中,愛人若分離,則彼此都覺得不舒服;他們在厮守及彼此照顧中獲得莫大的快樂。兩人間的競爭也微乎其微,只要是你所愛的人所做的事,那就好商量,不會有太大的麻煩。以類似親子間的相互照顧關係加上性吸引力——兩人彼此符合對方的性幻想,這點在形成長期的浪漫關係上非常重要——那你就置身於愛的美妙狀態中。

人類可能朝「系列性一夫一妻制」的方向發展

  問:人類是終生的結合者(從一而終)嗎?

  答: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像鵝或長臂猿般終生只需有一個性伴侶,從一而終對這兩種動物而言,是一個成功的生存策略,就像在其他狀況下,雜交亦是一種成功的生存策略般。

  每一個人——除了極端的神經質者外——都會墜人愛河,但大多數人沉醉在愛中的時期都不長,也許是三年、七年或十年,對人類而言,愛經常不是「終生不渝」的,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夫妻在共同生活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年後,仍然彼此熱愛的,但遣並不多見。在很多婚姻中,彼此照顧的關係遠比浪漫的性吸引來得久遠。

  問:這是不是因為人類壽命延長的關係?

  答: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Mead)認為因為壽命延長的關係,人類正朝「系列性一夫一妻制」(serial monogamy,意指一次或多次相續但並非重疊的婚姻關係)的方向邁進,在蠻荒時代,人類的壽命很少超過五十歲的,現在壽命延長了許多,但我不認為大多數人在漫長的歲月中仍能和配偶維持浪漫愛的關係。我們可能是三年的結合者,或者八年的結合者,但嬰兒的誕生可以延長這種結合關係。

否認對年輕女人的讚美是愚昧的

  問:西蒙的著作指出,每一個地方的女性,其肉體魅力及可愛都建立在年輕與細柔(不起皺)的肌膚上,這是否是女性美的共同標準?

  答:我恐怕必須同意這個觀點,這正是女性要化粧好讓自己看起來年輕的原因。我想,否認舉世男人對年輕女人的讚美是愚昧的,將它歸咎於廣告或社會制約的惡果也是可笑的。不管怎麼說,「年輕」是使人墜人愛河的唯一因素,但「魅力」則較複雜,年紀較大的女人也能讓男人非常心動,因為我們是有智慧的生物,一個女人的聲音、溫馨、智慧,特別是她符合男人性幻想的方式等都是構成魅力的因素。

  問:妳認為女人在地位和賺錢能力提高後,男人認為女人可愛的標準是否會有所改變?

  答:年輕的外表依然是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事實上,有些男人被年紀較大、較強有力的女性所吸引,他們喜歡扮演「好男孩」的角色,受較強壯的「母親」所保護,他們會深愛這種女人。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這種現象。歷史上的女王、女公爵、有權力的女人等,年紀較大時也從不會缺少愛人。

女性性高潮是進化的奢侈品

  問:妳同意西蒙所說,女性性高潮是男人開發出來的人為產物嗎?

  答:是的,從進化觀點來看,女性性高潮乃是人為產物。換句話說,沒有女性性高潮人類仍能生存下去。男性的陰莖需勃起,將精子射入陰道的深處,才能順利完成生殖的功能,女性的陰核與男性的陰莖有同樣的生物學來源,同樣的神經分佈,也能傳遞同樣的快感,但卻沒有與陰莖同樣的生物學上價值。從進化觀點來看,女性的性高潮的確是一種奢侈品,但它就像畢卡索的繪畫或勃蘭登堡協奏曲般,我們不能說它們不具強化我們生存能力的作用,就說它們是沒有價值的。

未來性問題的研究方向

  問:妳覺得在未來三二十年內,人類性問題的研究方向如何?

  答:我想我們在過去二十年中,已經走出了性的「黑暗時代」,我們對性有了非常明達的觀念,也瞭解並能治療一些性障礙,但我們對性慾在腦中的作用機轉還未真正瞭解,如果能瞭解這點,那我們也許就可以用藥物來促進性慾。性慾存在於腦中,除非腦中的性電路受到活化,否則我們不會感覺到對性的任何渴望。

  我們也尚未完全瞭解人類的配對行為或浪漫愛,我希望能知道人類在這方面的自然本質究竟為何,因為你的表現若越接近你的自然本質,你就越感滿足;譬如我們的飲食越接近自然,我們就會越健康般,「系列性單偶婚」或「終身性單偶婚」何者才是人類的自然本質?它有助於我們解決很多問題。

  我也希望能告訴下一代明智擇偶的藝術,一對夫妻在孩子還幼小時就離婚是一種可怖的浪費,我樂於見到最少能持續到孩子長到十幾歲大的夫妻關係,如何選擇合適的配偶及如何讓浪漫愛發揮作用,是我個人的興趣所在,我希望我們很快即能找到某些答案。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