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心理學都具有主觀的色彩,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是介於科學與神秘之間的一種心理學,而榮格這個人,也是介於科學與神秘之間的一位學者,這使得他的心理學比精神分析來得深而廣。
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的一名精神科醫師,也是「分析心理學」(analytic psychology)學派的創始人,他原屬於精神分析的陣營,甚至擔任過「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第一任會長,但終因氣質、品味、觀念、學說的差異,而與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佛洛伊德分道揚鑣。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雖然不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廣為世人所知,但在基調上,兩者均是動力的、後設的、深層的心理學。就其對人類「心靈」的探討觀之,分析心理學在深度和廣度上顯然都勝過精神分析,雖然兩者都含有玄想的成份,但分析心理學似乎又多了一點神秘的色彩。
也許正因為如此,當六○年代之後,精神分析逐漸失勢,榮格及分析心理學反而受到渴望「心靈解脫」之年輕一代的重視。而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人類學、瓊姆斯基的語言學與皮亞傑的發展心理學等,似乎也多少在告訴我們,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與「原型」(archetype)並非純粹是「神秘的玄想」,人類的心靈中可能有與個人經驗無多大關係的「普同結構」。
榮格自己曾說﹕「每種心理學都具有主觀的色彩,我深知,我所說的每句話都有我的主觀成份在內,有我個人的歷史背景與特殊環境成份。」要瞭解榮格的學說,我們必須先認識他「個人的歷史背景與特殊環境成份」﹕
從小就喜歡幻想
榮格於一八七五年七月廿六日誕生於瑞士康斯登湖畔的鄉間教區,據說其曾祖父是歌德的私生子,深受當時德國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亦是一名傑出的醫師。榮格的父親則是路德教派的牧師,過著嚴謹的清教徒生活。也許是生性使然,榮格從小就喜歡幻想,對夢中的怪異世界感到好奇與焦慮。
我們從他在自傳裡提到的一件童年往事,即可窺知其梗概﹕有一次,他利用一截木尺刻了一個人像,並為它做了一件外衣,他把這個木刻人像和一塊塗有兩種顏色的橢圓形石頭放在鉛筆盒中,藏在閣樓的橫樑上,在學校上課時,榮格利用小紙片寫一些密碼式的訊息,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潛到閣樓上,將這些「字條」放在擺有木刻人像的鉛筆盒中,類似某種神秘的儀式。
青年時代的哲學傾向
青年時代的榮格,好學深思,很快被柏拉圖、哥德、叔本華、尼采的哲學著作所吸引,他對叔本華極為傾倒,完全同意這位哲學家對世界的悲愁看法,但卻不同意他的答案。大約在這個時期,他開始疏離父母的基督教信仰,而意欲追尋一個較寬廣、較心理取向、也許是較神秘的宗教概念。
隨後,榮格進入巴塞爾大學研讀醫學,部分原因是他曾祖父是一名傑出的醫師,而他本人的名字亦是依當時巴塞爾一位知名醫師的名字而取的。但另一個原因也許跟佛洛伊德一樣,他們都對哲學和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醫學可以說是這兩者的折衷之徑。
選擇精神科的因緣
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他偶而發現一本有關「招魂術」的書,為之著迷,而開始大量閱讀有關「超心理」及「靈異現象」的書籍。當他二十二歲時,在學生社團的一演講裡說,他相信靈魂是存在的,而研究催眠、夢遊與各種靈異現象乃是瞭解靈魂的合理途徑。
榮格的一生似乎和「神秘現象」特別有緣,在醫學院求學期間,他的一位十五歲的堂妹發生被人認為「惡靈附身」的症狀,結果榮格親自參加了每週日晚上為她舉行的「招魂會」(關於此事詳見下文「榮格與靈異現象」)。
這時,他醫學院已快畢業,但還不知道自己將來要走那一科,因偶然的機會讀到克拉福特.艾賓(Krafft-Ebing)有關精神醫學的教科書,覺得精神科是引導他去開啟種種神秘心靈現象的「科學之鑰」,於是在一九○○年,他進入蘇黎世Burgholzli精神科診所,成為知名精神科醫師布紐勒(E.Bleuler)的助手。
是年,他仍繼續參加為堂妹舉行的「招魂會」,並閱讀了佛洛伊德剛問世不久的《夢的解析》一書。一九○二年,榮格根據其堂妹及其他數名類似病例的資料,寫成了《論神秘現象之心理學及病理學》的研究報告,並以此論文獲得了醫學博士的學位,在這篇諭文裡,榮格認為諸種神秘現象基本是一種「生動的幻想」。
遊學巴黎、倫敦
同年,榮格前往巴黎,受教於冉涅(P.Janet)門下(冉涅是沙考的弟子,與佛洛伊德屬同門師兄弟),隨後轉往倫敦,繼續其精神病理學的研究。次年,與艾瑪.羅斯倩巴赫女士結婚,婚後,定居於蘇黎世湖邊的庫斯那克特,以後就一直住在這裡。
一九○五年,他回到母校演講「論招魂現象」,對此一現象的歷史及心理背景做了精闢的剖析。隨後並在蘇黎世研究了自稱能通靈的八位靈媒,結論是他們大抵屬於歇斯底里或自我催眠。從這些早期的研究我們不難窺知,榮格是以理智的方法、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他充滿興趣的靈魂與神秘視象。
在精神醫學界嶄露頭角
但這些只能算是業餘的消遣,令榮格在當時精神醫學界嶄露頭角的乃是他在一九○五年發表的《字聯想測驗》及一九○六年出版的《早發性痴呆症的心理學》(當年的「早發性癡呆症」即是現在所說的「精神分裂」)。
「字聯想測驗」和佛洛伊德的「自由聯想」有點不同,榮格指出,若字聯想的反應時間過長或遺忘了聯想字,均表示受測者心中可能有與這些字有關的「情結」(complex),這是研究「潛意識」與「壓抑作用」的一種突破性方法。
而《早發性癡呆症之心理學》一書則首度以動力心理學的立場來探討精神分裂,他認為精神分裂是因鬱積於心中的「情結」產生「毒素」所致。
因為《字聯想測驗》與《早發性癡呆症之心理學》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極為接近,更因為Burgholzli診所是當時歐洲第一個公開支持精神分析的知名醫療機構,佛洛伊德和榮格很自然地開始通信,一九○七年三月,榮格首途維也納,和佛洛伊德晤談了好幾個小時,這是他們光輝友誼的開始。
與佛洛伊德惺惺相惜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交往,確實使他獲益不少,他從佛洛伊德處吸收了不少觀念和方法,而佛洛伊德亦認為榮格有超人一等的科學天份,兩人可謂惺惺相惜。
一九○九年,兩人連袂赴美宣揚精神分析的學說,在離開美國前用餐之際,佛洛伊德勸榮格放棄他和瑞士同僚所信奉的禁酒主義,和他共飲一杯酒,榮格像兒子聽從父親的勸告般接受了,這使佛洛伊德感動得昏厥過去。
因為佛氏自知是個猶太人,不易在歐洲發展精神分析運動,因此決定讓榮格成為他的繼任者,一九一○年三月,榮格被選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第一任會長,佛氏在寫給榮格的信裡曾說﹕「如果我是摩西,那你就是約書亞,將要擁有精神醫學的許諾之地,而我對此只能從遠處眺望。」
與佛洛伊德的絕裂
但榮格與佛氏的友誼只維持了六年,一九一四年,榮格與佛洛伊德正式公開絕裂,他辭去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會長一職,實際上是脫離了精神分析團體,絕裂的原因也許是兩人相遇之前已埋下種子,但導火線是榮格於一九一二年發表的《原慾之變形及象徵》,在此文中,他主張潛意識大部分是與個人經驗及性本能無關的「集體潛意識」,這等於是全盤否定了佛洛伊德的理論基石,佛洛伊德認為這個事件是對他個人的一次痛苦侮辱。
榮格事後在論及他和佛洛伊德的異同時,曾說﹕「我不是他(佛氏)的反對者,我之所以被加上此一稱謂,乃是因為他本人及其門徒的度量不夠」,客觀說來,榮格是一個有較大「包容量」的學者,他對神話、宗教、神秘哲學與現象的廣泛接觸,也許是品味使然,但多少亦反映了一個科學研究者的包容度,而這也使他發現,他自身經驗與病人夢中或幻想中出現的象徵,與古老神話或宗教中的象徵極為類似,這些心靈的產物並非得之於個人的過去經驗,而很可能是來自人類祖先共同的「精神遺產」,也就是「集體潛意識」。
他雖也同意「個人潛意識」的存在,但卻認為「集體潛意識」的比重遠大於「個人潛意識」。換句話說,他不認為潛意識是個人意識的壓抑產物,反而是先於意識而存在的,而這正是佛洛伊德的痛處,因為此一說法和佛氏的主張剛好顛倒。
對異文化的心靈朝聖
在和佛洛伊德公開絕裂之前不久,榮格即已辭去大學裡的教職與臨床工作,專心於私人醫療及研究,脫離精神分析的束縛後,使他更能無礙地發展他的學說,他將自己的學說稱為「分析心理學」,以有別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一九二○年起,他先後前往非洲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北美的印第安人區、肯亞的愛爾根山區及埃及等地,這些旅行似乎是來自內心的一種召喚,意欲尋覓人類共同「精神遺產」的一種「心靈朝聖」。
而他對東方的宗教與哲學,譬如佛教、禪宗、印度文化、易經、老子、孔子等也都有過不少接觸,他接觸這些東西,也許是為了證明其學說,把「太極圖」和「十字架」等量齊觀,認為是具有相同含意的「原型」,這也使得他的學說在和佛洛伊德相較之下,具有某些「東方色彩」,也就是「齊物」與「包容」的色彩,而佛洛伊德的「差別眼」與「克服」則是相當「西方」的。
容忍的態度與表達的合理性
此後直到一九六一年逝世為止,榮格大部分時間都留在瑞士,繼續他的診療與研究,世界各地慕名而來請教的心理學家、宗教家、藝術家及神秘主義者駱驛於途,而舉世聞名的一流大學如耶魯、哈佛、牛津等亦相繼贈與名譽博士學位。
他對任何可提供他了解人類心靈之秘密的東西,譬如煉金術、不明飛行物、超心理學、鬼魂等都有興趣,也都樂於發表意見,這是他一貫的立場﹕「容忍的態度與表達的合理性」。
「靈魂」與「集體潛意識」
榮格並不認為自己是個「神秘主義」者。在《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一文裡,他跟二十二歲時一樣,假設「靈魂」是存在的,但此時,他已有一個較明確的概念,認為「靈魂」可能就是他所說的「集體潛意識」。
他說﹕「把心靈動向低估成腺體活動現象,把思想看做只是大腦的分泌物,如此一來,我們所得到的便成為一種沒有心靈的心理學」。唯物枓學認為心靈只是完全依附於肉體的附帶現象,但唯物科學卻無法解釋一堆分子、原子如何產生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意識、思想、情緒,那麼「我們自然可從另一個角度去推論與假設」,有一無形體的存在,它「像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一如肉體之固定特性,經由「遺傳」而銘印於吾人心中,它先於個人意識而存在,也不是個人意識所輕易能覺察的,這種與個人比起來幾乎是「不朽的物體﹕永恆的經驗」,有人稱之為「神」,有人稱之為「靈魂」,但榮格則將之稱為「集體潛意諧」或「客體的精神」(objective psyche)。
「面帶笑容」觀照人生
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中存在的是受到壓抑的本能衝動,是「情感的垃圾箱」,是自我要「征服的對象」;而榮格則認為潛意識裡深藏著智慧,是「心靈的寶庫」,能為我們帶來啟示。如果佛洛伊德是個理性主義者,那麼榮格即使不是神秘主義音,也必然是個浪漫主義者了。
我們看佛洛伊德生前的照片,都是「板著臉孔」的,而榮格留下來的照片卻都是「面帶笑容」的,從這點即可看出兩人的基本差異,我們究竟是要以什麼樣的心情和面容去觀照這個人生以致於人類的心靈呢?
(原載《心靈雜誌》第60期 1986年6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