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婚姻磨合裡的甘苦 1
電腦為祝英台選擇的理想對象是梁山伯還是馬文才?
記得電腦尚未普及之前,台灣交通大學的某社團就舉辦了「大學生電腦擇友」活動,報紙還大篇幅報導,標題是「春天腳步先進校園──電腦擇友揭曉,好比聯考發榜;歡聲嘆息交織,女生反應熱烈。」一時之間,參加者都好奇而興奮地細細「品味」 電腦為自己選擇的「理想異性朋友」資料。
當時我就有一個奇想:如果祝英台是現代的女大學生,她也去參加電腦擇友,那麼電腦會替她選擇什麼樣的男友?是梁山伯還是馬文才?答案很可能是馬文才。這不是在開玩笑,也無意要煞風景,因為美國有人將傳誦一時的《愛的故事》(西格爾着,也拍成電影)的男女主角資料(男主角是就讀哈佛大學的富家子弟,女主角是面包師的女兒)輸入電腦,結果兩人「難以配對」,當然更「不可能結婚」。雖然在小說電影裡,兩人愛得死去活來,但電腦卻會對這樣的愛情說「抱歉」,因為這樣的愛情最後通常以悲劇收場(即使在小說裡)。
所謂「電腦擇友」其實是「電腦擇偶」,由專家根據社會已有的婚姻資料和外貌、家庭背景、教育、人格、興趣等個人資料,去分析過去婚姻中什麼樣的配對較易成功或失敗,然後以此建立常模和程式,為某一特殊個人從數據庫裡挑擇可能成功相配的異性資料。這種電腦作業跟過去老一輩憑其人生閱曆對晚輩所做的建議其實差不多,只是樣本較豐富而已。它們都排除纏綿悱惻、可歌可泣的愛情,而關注男女兩造往後生活的穩定性──穩定就是最踏實的幸福。電腦和祝英台的父親殊途而同歸,替祝英台選擇的理想對象很可能都是馬文才。
很多人對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悲劇深表同情,但卻很少人進一步設想:如果雙方父母都同意,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那麼兩人往後的婚姻生活就能「幸福快樂」嗎?那也許是個更大的問號吧?而這也正是祝英台的父親和電腦所擔心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同樣的選擇若由父母口中說出,常會讓子女心生反感,認為是「現實、落伍、沒格調」,但若改由電腦說出,則會被認為「理性、客觀、高科技」,而認真加以考慮。這也許是「電腦擇友」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好處──它有助於讓當事者客觀認識到自己「愛得要死」的異性,可能並非現實人生裡的理想伴侶。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