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愛情撞擊出的火花 8
問科學,情為何物?我教你二一添作五。
李小姐和王先生與陳先生交往,各有過兩次約會,她對兩位男士的印象都還好,但她不想腳踏兩條船,而希望能選擇一個來繼續交往,不過卻猶豫難決。
猶豫難決最大的可能是兩個都不是「很理想」。但什麼才是自己「理想的愛侶」呢?多數人都只憑模糊的直覺去判斷,而很少仔細去思考、分析。對於猶豫難決及不知道自己「理想愛侶」是何模樣的男女,心理學家尼亞斯和威爾森提供一個「選擇愛侶的經濟模式」給大家參考。他們認為選擇愛侶雖然比挑選汽車更為複雜,但也並非無跡可尋,因為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一個為未來愛侶「打分數」的評分表,「這個評分過程是在潛意識中進行,而且往往只是靈光一閃,但它卻是我們大腦一天剎那運作無數次的一種計算典型。」
換句話說,如果李小姐「直覺」王先生比陳先生好,那是她在潛意識裡對兩位男士「評分」的結果。心理學家的職責就是要讓模糊的直覺清晰化、具體化。尼亞斯和威爾森指出,我們在選擇愛侶時,根據的通常是對方的容貌、才智、財富、品德、體貼心、幽默感、宗教觀等,它們都能加以量化(0到5點),譬如王先生的容貌是4點,財富是2點;陳先生的容貌是1點,財富是5點。而每個項目在選擇者的心中各有不同比重,同樣能加以量化(0到5點),譬如李小姐對容貌的評點(看重的程度)是5點,對財富的評點是3點,那麼她對王先生容貌的評分就是20分(5乘4),財富的評分是6分(3乘2);對陳先生容貌的評分則是5分(5乘1),財富的評分是15分(3乘5)。依此類推,每個項目的評分相加,就是李小姐對兩位男士的整體印象。總得分越高,整體印象就越佳,越讓人滋生愛意。
古代的騷人墨客感慨:「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現代的心理學家則說:「問科學,情為何物?我教你二一添作五。」在這樣的分類和量化後,你對每個交往對象有「多少」情意,就能具體而明確地呈現出來,而且能從事客觀地比較。有人也許已經躍躍欲試,而拿出紙筆,想對自己可能的對象做一番「演算」。但「科學」地說,這種方法僅供參考,而且只對「浪漫不起來」的人有吸引力,因為當你真的愛上一個人時,你會發現愛情是不需要「演算」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