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人生舞台上的過招 10
性別解放真正需要的不是「越界」,而是「多樣化」。
1980年代,英國的流行音樂樂團「文化俱樂部」異軍崛起,很快就風靡全球,樂團的主唱喬治男孩不僅唱腔獨特,他的妝扮更是讓人「驚艷」,雖是男兒身,但卻留長髮、戴頂大帽子、濃妝艷抹,連舉止都像個女孩子。這種男身女裝、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造型很快造成一股旋風,成為不少西方青少年模仿、追隨的典範。
2005年在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歌唱比賽中勇奪冠軍的李宇春,也很快席捲大陸,成為超人氣的青春新偶像,兩次登上《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不過讓大家最津津樂道、也最具震撼性的並非她的歌藝,而是她的造型:雖是女兒身,但卻剪短髮、穿長褲,特別是在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一股豪邁、灑脫的男兒氣。而她也帶來一股「李宇春旋風」,在大街小巷出現越來越多剪短髮、不穿裙子、豪放的女孩子。
喬治男孩和李宇春反映的其實是同一個現象,叫做「性別越界」。傳統上,男人與女人各有其約定俗成的範疇或疆界,喬治男孩的女性化和李宇春的男性化都是一種越界,這種越界不僅能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而且還能提供「觸犯」與「叛逆」的隱密快感,如果又發生在傳統的性別角色規範開始解體、新秩序尚未建立的時刻,那就更能讓人產生「共鳴」,進而引領風潮了。
有人認為,傳統的男人和女人原本涇渭分明,但當界線被打破,兩性各向對方靠攏、兼容並蓄、相互滲透後,男人和女人就會越來越相像,最後成為像喬治男孩或李宇春般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中性」狀態。如果這樣想或如此期待,那不僅是個「噩夢」,而且完全誤解了「性別解放」的真正意涵。所謂「解放」並不是要將男人和女人這「兩種人」變成只剩「一種人」,而是要讓原先的「一種男人」蛻變成「十八種男人」,讓本來的「一種女人」演化成「二十種女人」,有阿諾般的「猛男」、言承旭般的「俊男」、張國榮般的「哥哥」;也有瑪丹娜般的「壞女孩」、趙雅芝般的「古典美女」、阿爾巴尼亞的「守貞女」……。每種男人和女人都各有典範,各有欣賞者與追隨者。
性別解放真正需要的不是「越界」,而是「多樣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