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0020 母愛豈真是天性?

瀏覽次數: 14

第一篇 重新了解女人 20

  嚴厲指責「失職的母親」背後有個文化偏見。

  「狠心母親發飆害死六歲親女」,是幾個月前來自北京的一則新聞報導的標題;「狠心母親殺害兒子丟棄漢江」,則是四年前來自南韓的一則新聞報導的標題。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看到某位母親如何凌虐其親生子女的新聞,而這樣的母親通常被冠上「狠心」「泯滅人性」等標簽,因為大家認為「母愛是天性」,一個母親居然會將子女凌虐致死,不只狠心,簡直就是禽獸不如。

  從很多方面來看,母愛的確是一種「天性」、一種「本能」。事實上,一個母親為了保護子女而不辭辛勞、甚至犧牲自己生命的事例遠比虧待子女者要多出太多;相較之下,凌虐子女致死的母親就更加「泯滅人性」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凌虐子女致死的父親可能比母親還要多,但卻不那麼「令人發指」,這主要還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父愛」比「母愛」來得淡,並不是什麼「天性」。

  太過強調「母愛是天性」,或以此來嚴厲指責「失職的母親」,背後其實隱藏了一個有趣的、因性別而產生的選擇性觀點。人類的一貫作風是基於本身的需要而違背本能、修飾天性、克服自然,譬如上班要朝九晚五、三餐要定時定量、攔水筑壩、鑿山開路,而且以此自豪,並將之稱為「文明」。但一提到男女之別時,就有人強調我們要「尊重天性」「聽從本能」「順乎自然」──因為女人的本質是「柔弱」的,所以「順從」才是合乎自然的;因為「母愛是天性」,所以「照顧子女」乃是母親責無旁貸的「天職」。

  讓女人去做符合本能的工作,發揮她們先天上的長處,聽起來似乎也頗有道理,但若放大視野來看,不難發現裡面其實隱藏了不少「性別利益」的雜質。即使「母愛是天性」,一向以違背天性、克服自然自詡的人類為什麼不改變它?而讓「父愛」成為一種新的文明指標?其實,只要男人親自去為小孩換尿布、洗澡、哄他睡,他就會發現男人也有很溫馨的「父愛」,它甚至也是男人的一種「天性」,奧斯卡最佳影片《克拉瑪對克拉瑪》對這種「父愛」即有很精釆的描述。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用是否符合或違反「天性」來檢驗女人和男人的行為,也許才是新的文明指標。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