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重新了解女人 16
當心!女性暴力已在你周遭迅速崛起中。
在一個沉悶的午後,為了殺時間而走進一家二輪電影院,看了一部美國片《殺死比爾》。顧名思義,它是一部動作片,只是事先不知道它要呈現的是女性暴力:一個被虐殺而昏迷五年的女子,醒來後以鋼鐵般的意志,從加州、墨西哥到中國大陸、香港、日本,展開復仇之旅,敵人在她的拳腳和刀槍下,一個個被打得鼻青眼腫、血肉模糊。「女性的力量」在片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讓人看了在刺激之餘,還多了點震撼效果。
除了《殺死比爾》外,像《霹靂嬌娃》、《末路狂花》、《臥虎藏龍》、《我的野蠻女友》等影片也都有程度不一的女性暴力或女性攻擊性,這可能表示社會對它有越來越高的接納度,但也可能反映女性暴力已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實。美國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1990到1999年間,18歲以下女孩中發生嚴重攻擊事件的比率增加了57%,而同齡男孩中發生嚴重攻擊事件的比率反而下降了5%。
在談到兩性差異時,多數人都同意男人比女人更具攻擊性與暴力傾向,它有明顯的生物學基礎,因為男人的Y染色體和男性荷爾蒙跟攻擊性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世界各地的調查都顯示,從幼兒園開始,男孩子就比女孩子更會打架、叫囂、在受到攻擊後還手;而在看了電視上的暴力行為後,也較易在日後的遊戲中模仿那些暴力行為。但這並不表示女孩子天生就對攻擊較「沒有興趣」,研究發現,如果讓女孩子看暴力行為的畫面,然後以糖果做獎勵,則她們所能回想起的暴力行為畫面跟男孩子一樣多。這可能表示,她們對暴力行為與男孩子具有同等的「覺知力」,只是在現實生活環境裡,並沒有類似「糖果」這種報酬鼓勵她們「發揮」攻擊性,相反的,受到比男孩子更嚴厲的處罰,因此,不得不較少或以其它方式來表示攻擊性。如果說男孩子較擅長「打人」,那麼女孩子可能較擅長「罵人」;拳頭是攻擊的武器,舌頭也是攻擊的武器,只是一種較粗暴直接,另一種較溫和間接而已。
在男女越來越平起平坐的時代,原先受到壓抑的女性攻擊性顯然還有不少「發揮空間」,而在能以更直接的方式得到「糖果」後,有越來越多的女人將會像電影裡的女殺手般動手不動口,話會變得很少,因為她們不必也懶得再罵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