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18 順序效應:莊子的猴子為什麼轉怒為喜?

瀏覽次數: 12

輯二 解讀他人時的人性 6

  同樣的內涵以不同的順序呈現,會給人不同的觀感。

  《莊子》裡有一個故事:養猴人要給猴子吃果子,先說「早上吃三個,晚上吃四個」,猴子聽了,怒形於色;他於是改口說「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猴子聽了,轉怒為喜。

  這也是成語「朝三暮四」的來源。猴子一天吃的果子總數都是七個,只是在順序上有所不同,結果就讓牠們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也許你會覺得這些猴子未免太容易被「耍」了,但莊子藉這個寓言要說的其實是「人性」,而非「猴性」,多數人對很多問題的看法跟這些猴子差不了多少。

  心理學家讓一群受測者觀看ABC三位學生解答三十道難題的錄影帶:A的回答起先都迅速而正確,但後來卻越錯越多;B開始時一再碰壁出錯,但後來則越答越順越對;C則一開始就有對有錯,沒有一個軌跡可尋。最後,ABC三人答對的總題數都是十五題(錄影帶並未交代這個統計數字)。看完錄影帶,心理學家請受測者評估三名學生的能力,結果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先盛後衰的A比先衰後盛的B較有能力,而且錯誤地認為A答對的總題數要比B來得多。

  實驗室裡的受測者跟莊子寓言裡的猴子一樣:同樣的內涵若以不同的順序呈現,就會讓人產生不同的觀感。「先好後壞」不僅比「先壞後好」給人較佳的整體印象,而且還會讓人覺得「先好」就是「真的好」。這是一種「先入為主效應」──最先呈現的事物或特質,會讓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且蓋過後來出現的相反訊息。

  另一個實驗更有趣:以兩種方式介紹同一個人,甲方式說他是個「聰明、勤勉、衝動、挑剔、頑固、忌妒」的人,乙方式說他是個「忌妒、頑固、挑剔、衝動、勤勉、聰明」的人。結果,甲方式的介紹帶給聽者的整體印象要比乙方式好很多。其實,六種特質完全一樣,只是呈現的順序顛倒而已。

  「名實未虧,喜怒為用」,莊子想藉猴子的寓言告訴我們順序的虛幻性,可惜的是多數人還是跟猴子一樣被順序所迷惑。莊子的猴子和心理學家提醒我們,在與人交往時,如果你不想讓人對你的能力和為人做出錯誤的判斷,那你就不必太謙虛,也不必擔心無以為繼,而應該在一開始時,就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