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15 孫子荊為什麼在靈堂上學驢叫?

瀏覽次數: 38

輯二 解讀他人時的人性 3

  越是讓人皺眉的言行,越會被認為是本性的流露。

  《世說新語》裡有個故事說,晉朝的孫子荊很有才華,自視甚高,只敬重王武子。王武子死後,孫子荊去弔唁,哭聲極為悲戚。哭完,對亡者說:「你從前喜歡我學驢叫,現在讓我再為你叫一次。」說完,就鼓唇發出驢叫聲,叫得維妙維肖,在場賓客忍俊不住,笑出聲來。

  現在有個問題:孫子荊在靈堂上有兩個舉動,一是「哭聲極為悲戚」,一是「學驢叫,叫得維妙維肖」,你覺得哪一項較能顯現孫子荊的「真性情」?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兩位小姐去應徵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在面談時,A小姐自我介紹說:「我喜歡與書為伍,喜歡安靜,喜歡過有條不雜的生活。」B小姐說:「我喜歡與書為伍,雖然比較喜歡熱鬧,生活和做事有點粗線條,但我有熱忱。」實驗顯示,大多數人都會認為B小姐說的是真心話,而且比較相信她。

  對於他人的言行時,我們雖然會做較多的內在歸因,但也要看言行的性質而定。一般說來,一個人的言行越符合社會要求或個人利益,我們就越會對它做外在歸因,譬如喜歡安靜和做事有條不雜是圖書管理員的理想條件,多數人會認為A小姐可能只是為了被錄用才那樣說的,較不會相信。反之,B小姐的說詞相當不利於她的求職,她缺乏這樣說的外在動機,所以大家較會認為那是她本性的真誠流露,也較讓人相信。同樣的道理,一個候選人在菜市場和小販熱情握手,大家會認為那只是為了選票;但如果他踢一條狗,多數人則會認為那是他本性的流露。

  在喪禮中哭泣,屬於社會禮儀,也是大家認可的言行,我們會對它做較多的外在歸因,也較難看出那是否出於當事者的真心。反之,在靈堂上發出驢叫聲,則是社會不可欲的言行,它較容易被認為是本性的流露(內在歸因)。所以,多數人會認為孫子荊在靈堂上學驢叫是他真性情的流露,而他對王武子的友情和敬重也非常真摯。

  其實,不必什麼事情都一定要中規中矩,給人刻板的好印象,像孫子荊這樣有一些無傷大雅的社會不可欲行為也不錯,因為大家會因此而認為你是一個具有「真性情」的人。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