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泥叢林裡的人性 10
話裡有真有假,而且先真後假,會讓人被誤導。
《戰國策》有如下一段記載:甘茂當秦國宰相時,秦王很喜歡公孫衍,有一次私下對公孫衍說:「寡人將任命你當宰相。」這段話被甘茂的一個部屬偷聽到了,轉告給甘茂。甘茂於是入宮拜見秦王,說:「恭喜大王將得到一位賢相,我特來道賀。」秦王有點心虛地說:「寡人將國事都託付給你,哪裡還需要什麼賢相呢?」甘茂說:「大王您不是要任命公孫衍當宰相了嗎?」秦王一聽,心裡一驚,忙問:「你是聽誰說的?」甘茂回答:「是公孫衍自己說的啊!」秦王於是對公孫衍的洩密感到極為憤怒,就將他驅逐了。
很多談論「智謀」的書都會提到這個故事,甘茂的智謀其實是在利用人性的弱點。甘茂對秦王所說的話有一半是真話、一半是假話,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正是所有高明謊言的特點。我們在判斷他人及其言行時,會有明顯的「一致性需求」,也就是傾向於認為對方要嘛就是「誠實」,不然就是「說謊」,而不會認為對方是「既誠實又說謊」;同樣的,他說的一席話若非「真話」,就是「假話」,而不太可能「既真又假」。在判斷真假時,如果我們確定某些話是真的,那麼其他話也很可能被認為是真的;如果有八句真話,那麼其他兩句假話就更可能被認為是真的。甘茂對秦王所說的「大王您不是要任命公孫衍當宰相了嗎?」確實是真話,基於「一致性需求」,秦王就會認為甘茂所說的都是真的。
讓人將假話誤判為真話,除了真確性和比例外,還有先後順序的問題。真假參半的一席話,先說真話再說假話,較容易被認為都是真話;但若先說假話再說真話,則較容易被認為都是假話,這是我們前面提過的「先入為主效應」。甘茂後面那句「是公孫衍自己說的啊!」其實是假的,但因為受到前面那句真話的影響,而也被秦王認為是真話,結果就決定了公孫衍的命運。如果甘茂先說「公孫衍說他要當宰相了」,然後再說「聽說這是大王的主意」,那效果就會差很多。
假話不太容易讓人相信,但摻了真話的假話不僅容易讓人相信,甚至比都是真話更讓人相信,而且更動聽。也許你不想用這種方法去矇騙他人,但你總該知道別人會如何利用你的人性弱點,虛實相亂,先真後假,讓你做出錯誤的判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