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110 社會惰化:濫竽為什麼能充數?

瀏覽次數: 14

水泥叢林裡的人性 2

  當完成共同任務的人越多時,個人出的力就會越少,也變得越懶惰。

  《韓非子》裡有個故事說,齊宣王喜歡音樂,特別愛聽兩三百名樂工用竽吹奏的樂曲。一位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千方百計混進樂隊裡,每當大家表演時,他就學別人東搖西晃,有模有樣地「吹奏」,好幾年都沒有露出破綻。宣王死後,繼位的齊泯王也喜歡聽竽,但他愛聽獨奏,要樂工一個個輪流吹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了,只好收拾行李,溜之大吉。

  這是成語「濫竽充數」的由來。濫竽為什麼能充數呢?因為他混跡在一個團隊裡。在兩三百個樂工中,像南郭這樣毫無本事的恐怕很少,其他樂工應該是各有些本事,不過在集體演奏時,大部分人可能不像獨奏時那樣賣力,這是一種常見的人性,稱為「社會惰化」。

  拔河比賽可分兩人單挑或團體對抗,心理學家用儀器測量不同類型比賽參賽者的拉力,結果顯示,一人獨拉時,平均出力63公斤;三人合拉時,平均出力53.5公斤;八個人時是31公斤。換句話說,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每個參與者使出的力量就跟著逐漸減少。排除其他成員干擾問題的呼喊實驗也顯示,單單「以為」有人和他一起呼喊,他就不會喊得比單獨呼喊時那樣大聲。

  亞里斯多德曾說:「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它常被解釋成「整體的力量大於個體力量的總和」,也就是1+1>2;但它更重要的一個意思是「整體會出現個體所沒有的新性質」,就像氯加鈉變成氯化鈉(鹽),氯化鈉具有氯和鈉所沒有的新性質。在人類社會裡,整體的「新性質」也會改變個體,進而影響個體原有的表現,「社會惰化」就是集體工作時最常出現的新性質和問題,它使得1+1<2。

  這種成員越多,個人出力就越少,變得越懶惰的「社會惰化」現象,普遍見於缺乏個人獎懲的集體工作中。因為個人的努力在團體中被匿名化了,責任也被稀釋化了,個人報酬與個人努力沒有直接關係,基於好逸惡勞的人性,大家自然樂得輕鬆。

  「團結就是力量」。但我們更應該知道,因為人性,而使得很多「力量」在「團結」中消失了。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