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自我認知裡的人性 11
應該將「我」放在「二十個籃子裡」。
在《射鵰英雄傳》裡,武林群英在華山論劍,黃蓉利用詭計將西毒歐陽鋒逼瘋,而讓他一再失神自問:「我是誰?」金庸形容他「側頭苦苦思索,但腦中混亂一團,愈要追尋自己是誰,愈是想不明白」,最後還逢人就問「我是誰?」有人因此而稱歐陽鋒是《射鵰英雄傳》裡的哲學家。
凡是有點哲學的人都會問:「我是誰?」但多數人又都不夠哲學,通常在剛剛發問不到一分鐘,就又轉頭去做別的事情;再次發問也許已是兩年或十年後的事。其實,回答「我是誰?」就等於回答了人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問題。但多數人一生花在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上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三個鐘頭,說起來實在有點荒謬。真正的癥結不是大家沒興趣去想,而是想得不太對。基於人類思維的特性,多數人不是想用一句簡單的話作出結論(譬如「我是個混球」),就是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形容或定義,但這都犯了想「將我放在一個籃子裡」的謬誤。
「我是誰?」不只是個哲學問題,更是個心理學問題、人性問題。這個問題何等重要,你不能只將它放在一個籃子裡,而至少要將它放在二十個籃子裡。心理學家為了瞭解一個人的自我概念,通常會請他完成「我是 ____」這樣的句子。但不是填進一個詞,而是填進二十個詞句。從每個人所完成的句子裡,譬如「我是知識份子」、「我是夢想家」、「我是賢妻良母」、「我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我是孤獨的」……,不只可以看出一個人如何界定自我,還可以看出其他訊息。
譬如「我是夢想家」主張個人的特殊性,「我是賢妻良母」強調與他人的關連性,「我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在說明主觀個性,「我是孤獨的」在描繪心情基調。有些人認為要對「我」做出二十個不同的描述相當困難,但有些人卻覺得意猶未盡。研究顯示,一個人能做越多樣的自我描述,表示他的自我概念越複雜,生活越多采多姿,生命的根基越深厚,越不會在風雨中飄搖,進退失據。
想要「認識你自己」,那就先回答「我是誰?」拿出紙和筆寫出二十個答案。它們就好像你生命輿圖裡的二十個定位點,不僅能讓你更清楚、更具體地看到你的自我概念,而且可以用來修正你的人生航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