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109 稀釋作用:公交車乘客為什麼袖手旁觀?

瀏覽次數: 9

水泥叢林裡的人性 1

  置身其中的人越多,每個人置身事外的感覺就越強。

  2006年11月7日,在武漢561公交車上,兩名男乘客因車資與司機發生糾紛,遂暴打司機,並打傷阻攔的一名車隊調度員,還將公車玻璃砸碎。這一幕都被車上的攝像機拍攝下來,根據攝像機的記錄,當時車上還有另外28名乘客,但都袖手旁觀,而且在事發後紛紛下車離開。

  有人因此而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其實,這種事無涉世風,反而跟環境的關係較大。1964年5月,在紐約市鬧區,一名被歹徒毆打、強暴的18歲少女從辦公室逃脫,光溜溜的身上流著鮮血跑下樓梯,在大樓的大門邊高喊救命,當時人行道上約有40名路人圍觀,他們眼睜睜地看著歹徒又將她揪上樓梯,沒有人表現出要伸出援手的意思(幸好有兩名警察經過,才拯救了那位少女)。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心理學家弗利曼的解釋是:「當一個人置身於群眾中時,他會失去個人的責任感,對其行動不再像平常一樣有道德上的顧慮,團體中的每個人都要彼此分攤責任,沒有人會覺得他所負的責任像單獨一人時那樣強烈。」這種「責任的稀釋」也許就是在「人越多的地方」,特別是在大都市裡,「良心就變得越少」的主因。

  心理學家做過如下實驗:女研究員要受測者在某房間內回答問卷,不久,受測者聽到她在隔壁房間因摔倒而發出痛苦的呼救聲。如果受測者是單獨一人,那麼有70%的人會過去幫忙她;但如果受測者是兩個人,則過去幫忙的反而降為20%。事後問受測者為什麼聽到呼救聲卻置若罔聞?答案是「因為另有他人在場,他們一方面要表示自己的冷靜,一方面要先看對方有什麼反應」,結果互相牽制,兩人都變得漠不關心。

  街頭實驗也顯示,實驗者在大街上模擬癲癇病發作,如果只有一個旁觀者在場,他獲得協助的機率是85%,而有五個旁觀者時,得到幫助的機率反而降為31%,這顯然也是來自「責任的稀釋」。三個和尚沒水喝,似乎也是這個原因。

  當然,現代都市裡的人情淡薄牽涉到很多因素,譬如互不相識加深了「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保心理;但這種人越多大家越會採取觀望態度的「稀釋效應」顯然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