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自我認知裡的人性 10
人有時候需「向下」比較,有時候則要「向上」比較。
《列子》裡有個故事說,孔子遊泰山時,在路上遇見一位榮啟期,身上用繩子繫著一張鹿皮權當衣服,邊彈琴邊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孔子問他為什麼這麼快樂?榮啟期回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孔子聽了說:「善乎!能自寬者也。」
一個人的自我觀感,有很大成分來自與他人的比較。榮啟期的模樣形同乞丐,但卻自覺非常快樂,因為他在和其他生物、女人、早夭者比較後,覺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也就心滿意足了。孔子說他「能自寬」,就是哄自己開心,雖然有點阿Q,但這對不幸的人卻有很大的心理安慰作用。
被宣判得了癌症是令人相當焦慮的不幸消息,心理學家伍德對乳癌病人的調查顯示,病人除了「同病相憐」外,還會「同病相較」,而大多數病人都傾向於和「病情比自己嚴重」的病人做比較。箇中原因就跟前面的榮啟期一樣,因為在比較之下,會覺得「自己雖然不幸,但卻比對方幸運多了」,而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同樣的道理,和因病情嚴重而相當焦慮的病人做比較後,也可以「沖淡」自己的焦慮。
這也是「我一直為自己沒有鞋子穿感到悲傷,直到我看到一個沒有腳的人」這句諺語的意思,當我們自覺不幸、痛苦、焦慮時,喜歡看到比我們更不幸、痛苦、焦慮的人,這說來雖然有點殘酷,但卻也是人性使然。
不過除了「向下」比較外,人其實也經常「向上」比較。心理學家泰勒的研究顯示,癌症病人在想「安慰」自己時,會和情況比自己糟糕的病人做比較;但在想提供自己「希望」時,則喜歡和康復情況良好的病人打交道,交換對抗癌症的心得,因為這些病人抗癌成功的故事和經驗,成了讓他們保持積極、樂觀和希望的最佳榜樣,能激勵他們朝「有為者亦若是」的光明前途邁進。
人活在世上,總是難免要和人做比較。但比較絕不能是單向的,有些情況需「向下」比較,另些情況則要「向上」比較,這樣才是符合人性而又聰明的作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