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97 沉沒的代價: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

瀏覽次數: 225

利益得失中的人性 1

  不甘心過去所付出的代價,結果反而把現在和未來繼續「浪費」在那上頭。

  《三國演義》從第91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104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說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經過,篇幅遠超過有名的赤壁之戰。從戰略及成效來說,諸葛亮如此勞師動眾實非明智之舉,當他準備第六次北伐時,譙周以天現不祥之兆反對,但諸葛亮仍堅持「復統全師,再出祁山,誓竭力盡心,剿滅漢賊,恢復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這樣的義無反顧,最後還在五丈原賠上自家性命,固然可以說是在彰顯他的忠心赤膽、不負所托、百折不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劇英雄形象,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說諸葛亮因為自己所說的「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而陷入了「沉沒代價的迷思」中。

  很多人在考量事情及自己未來的人生時,雖然知道某件事情看起來已經沒有什麼未來性,但因為自己過去在這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時間和金錢,因為不想白白浪費,不願割捨,不甘心就這樣付諸東流,而把自己的現在和更多的未來繼續耗在這上頭,結果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到最後只能以一敗塗地或自我毀滅收場。

  經濟學家將此稱為「沉沒代價的迷思」。說它是一種「迷思」,因為不管你過去花了多少心血、時間和金錢,都再也追不回來了,它們是「已經沉沒的代價」;不管你要不要繼續下去,對你目前所擁有的心血、時間和金錢都沒有影響。但研究顯示,很多人卻都以「沉沒的代價」來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動,結果就可能蒙受更大的損失。

  諸葛亮「五出祁山」,不僅「未得寸土」,而且損兵折將、耗費資源、消磨光陰,雖然明知前景黯淡,而且有人反對,但他還是要繼續「六出祁山」,不甘心過去的努力付諸東流。我們有理由相信,就是這種「沉沒代價的迷思」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走上了自我毀滅之路。。

  有些事需要百折不回,但有些事則需要回頭是岸。我們應該認清的是:不論過去付出多少時間和金錢,它們都已沉沒。想要跳出「沉沒代價的迷思」,就必須不管過去,而單純以未來所需付出的代價和所可能得到的利益來考量事情。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在〈f09097 沉沒的代價: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中有 3 則留言

  1. 「Ted Ho」的個人頭像
    Ted Ho

    很喜歡閱讀王先生的文章,每次都獲益良多。查到一些資料如下,如果有任何錯誤,請不吝指正,謝謝!

    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所寫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不少虛構的成分。根據《三國志》,歷史記載的諸葛亮確實與魏國進行了六次戰爭,有五次是北伐,其中有兩次是出兵祁山,六次交戰還有一次是防守魏軍三路進攻漢中。

    1. 「王 溢嘉」的個人頭像
      王 溢嘉

      多謝指正。歷史應以事實為基礎,但虛構的《三國演義》恐怕更能迎合讀者的需求,以它來探討人性,也是途徑之一。

  2. 「Ted Ho」的個人頭像
    Ted Ho

    謝謝王先生的回覆,非常讚同您的觀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