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95 生理回饋:彌勒佛為什麼笑口常開?

瀏覽次數: 5

情緒起伏時的人性 11

  心理感受與生理反應的關係就好像雞生蛋,蛋生雞。

  很多佛寺都有彌勒佛像,他那袒胸露肚、開懷暢笑的模樣,讓人看了都不禁莞爾,心情也跟著開朗許多。北京潭柘寺彌勒佛像兩邊的對聯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而台灣高雄龍泉寺的對聯則說「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這兩副對聯讓我們產生一個問題:彌勒佛是因為「滿腔歡喜」才「開口便笑」的呢?還是因為「開口便笑」才「滿腔歡喜」?多數人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認為是前者,但美國心理學之父詹姆士卻指出,「我們因為笑而感到快樂」,聽起來雖然有點怪,但後來的研究卻證明他的說法是對的。

  心理學家札叢克的實驗顯示,當人發出ah或e的音時,他額頭的溫度會降低,而且心情會變好;但如果是發u的音,則額頭的溫度會升高,心情會變差。為什麼呢?因為在發ah或e音時,臉部肌肉的動作類似於「微笑」;而在發u音時,臉部肌肉的動作則類似於「皺眉」。也就是說,當你做出微笑表情時,心情會變好,而當你做出皺眉表情時,心情就會變差。

  不只臉部表情,身體姿勢也會影響情緒。心理學家史鐵波藉調整桌子的高度而使一個人在寫字時須保持擴張型(抬頭挺胸、肩膀提高)或收縮型(低垂著頭、雙肩縮攏)姿勢,然後檢測他們的情緒反應,結果發現,在完成一項任務後,保持擴張型的姿勢會比收縮型姿勢更讓人感到「驕傲」。

  說話的速度和音調與情緒也有其妙的互動關係,心理學家席格曼要受測者分別以快速─高音調、普通、慢速─低音調三種方式敘述讓他們感到焦慮或悲傷的經驗,結果發現,以快速─高音調敘述焦慮經驗時,會讓人覺得更焦慮;而以慢速─低音調敘述悲傷經驗時,則會讓人感到更加悲傷。

  這些實驗證實了詹姆士的說法,喜怒哀樂不僅會讓人產生與之相對應的表情、姿勢和音調;不同的表情、姿勢和音調也會讓人產生之相對應的情緒。它帶來了現代的生理回饋技術,同時也讓我們了解「走路要抬頭挺胸」、「保持笑容,讓你整天心情愉快」這些人生箴言實在是洞悉人性之語。

  這也是彌勒佛所要告訴大家的:我們因為先看到他「開口便笑」,才跟著覺得「滿腔歡喜」的。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