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9093 補償心理:老百姓為什麼要齊桓公再丟臉?

瀏覽次數: 5

情緒起伏時的人性 9

  人有了罪惡感後,就會增加想做些好事來彌補的念頭。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一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連王冠都丟掉了,他覺得很丟臉,避不上朝。管仲進諫說:「丟了冠帽並非國君的恥辱。國君重要的是要推行良好的政治,如果您能以好政績來雪恥,還有什麼可丟臉的?」齊桓公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打開米倉,救濟貧苦的百姓;查閱刑案記錄,釋放輕罪的犯人。不到三天,老百姓就在街上唱歌說:「大王啊!你為什麼不再丟一次王冠呢?」

  老百姓的意思很清楚,他們希望齊桓公經常感到丟臉、羞愧,然後繼續用做好事來表示懺悔、彌補罪過,這其實代表了一種有趣的人性。街頭實驗顯示,如果一個人在路上因替路人照相而把對方的照相機「弄壞」了(底片被卡住,其實是故意安排的),那麼隨後他在路上幫另一位路人撿拾掉落地上文件的比率就大為增加(高達80%,但沒有「弄壞」人家照相機經驗的則只有40%)。

  造成這種差異的關鍵在於先前弄壞人家相機所產生的罪惡感。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時,歉疚感會讓他想要做些好事來彌補,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平日對妻子冷淡的丈夫忽然變得殷勤而體貼時,總是會有人提醒妻子要小心丈夫是否有外遇的原因,因為有不少真實的案例顯示,對外遇心存罪惡感的丈夫會用這種方式來「彌補」妻子。上述實驗告訴我們,這種做好事或幫助並不限於讓我們產生罪惡感的那個特殊對象,對任何人的幫助都具有這種彌補作用,管仲勸齊桓公推行良好政治,讓百姓受惠,顯然就是來自這種認識。

  其實,這也是所謂的將功贖罪心理,但這絕不是說,做善事的人以前都做過什麼見不得人的壞事。贖罪只是讓人產生助人行為的原因之一而已,單單覺得虧欠大家太多的單純的感恩心,就會讓人熱心去助人。

  但不管是出於什麼動機,能夠行善總是好事。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心理學家發現,天主教徒在前往教堂懺悔的途中,會比懺悔之後做出較大的慈善樂捐。這似乎表示,他們的罪惡感因為向上帝懺悔而減輕了,之後,愛心也就跟著變稀薄了。如果真是這樣,那還是希望大家靠真正的行動來表示懺悔、彌補罪過比較好。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